执业二十年,见过太多拿着借条来咨询,以为稳操胜券的当事人了。老百姓普遍觉得,白纸黑字,签了名按了手印,这钱还能跑得了?说实话,这种想法,有点过于乐观了。借条?重要。但绝非万能。
从法律角度讲,借条确实是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核心证据,是所谓的债权凭证。没有它,想让法院支持你的诉求,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但光有借条,就一定能打赢官司吗?答案是:不一定。这事儿啊,远比一张纸复杂。
一、光有借条还不够,法院还要看什么?
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子,不是只看你手里那张纸。它得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简单来说,至少得有两样东西对得上:
-
借贷合意:就是说,双方确实有借钱、出借这层意思。借条本身能证明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你得能说清楚,当时是怎么谈的,谁找的谁,等等。有时候,借条上写得不明不白,比如没写债权人是谁,或者写的是小名、绰号,这都会带来麻烦。
-
款项交付: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你得证明,钱确实从你这儿到了对方手里。现在还好,大额的基本都走转账,有银行流水就好办。要是现金交付,尤其数额还不小,那麻烦就大了。对方要是一口咬定没收到钱,你光凭一张借条,法官心里也得打鼓。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案子。原告拿着借条来起诉,借条是真真切切被告写的。但庭审一问,钱是原告的亲戚给被告的,借条也是被告写给那个亲戚的。原告只是后来从亲戚那儿拿到了这张借条。这种情况下,法院就认为原告和被告之间没有直接的借贷关系,驳回了起诉。你看,有借条,也不灵了吧?
二、那些借条上的坑,你踩过几个?
借条本身写得不规范,也会出大问题。比如:
-
名字写错,同音不同字,或者用了绰号。到时候被告不认,你还得证明此张三即彼张三。
-
金额大小写不一致,或者只写小写,容易被篡改。
-
利息约定不明,或者干脆没写。想主张利息?难。尤其是个人之间的借款,没写或者写不清楚,法院很可能不支持利息。
-
把借条写成收条。性质完全不一样,收到不代表是借到。
还有更高级的玩法,比如用那种会消失的笔写,或者借口复印把原件换成复印件。这些猫腻,普通人很难防。
三、只有转账记录,没有借条怎么办?
反过来,要是只有转账记录,没有借条呢?这事儿就更复杂了。当然,也不是完全没辙。你拿着转账凭证去起诉,法院会受理。但这时候,举证责任的分配就很有讲究了。
你主张是借款,对方可能会抗辩,说这钱是还以前的债,或者是投资款、货款,等等。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精神,如果被告提出这种抗辩,他得先拿出证据来支持他的说法。比如,他说是还款,那得证明之前你们之间确实存在别的债务关系。如果他证明了,那球就又踢回给你了,你还得进一步证明这就是一笔借款,而不是别的。
坦白来讲,只有转账记录打官司,不确定性比有规范借条要大得多。微信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这些,都可以作为辅助证据,但证明力相对弱一些,而且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很高。
四、打赢官司就等于拿回钱了吗?
就算你证据确凿,法院判你赢了,就一定能把钱拿回来吗?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涉及到执行难。
如果对方确实没钱,名下没房没车没存款,成了所谓的老赖,法院也没法凭空变出钱来。强制执行措施,比如查封、冻结、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能给对方施加压力,但不能保证百分百把钱执行到位。这是个骨感的现实。
当然,判决书不是废纸一张。它确认了你的债权,诉讼时效也会重新计算。等对方将来有财产了,你还是可以继续申请执行的。
总而言之,借钱这事儿,事前预防远比事后补救重要。规范的借条、清晰的转账记录、必要的沟通证据,都得留心。别等到钱真要不回来了,才想起找律师,那时候,选择可能就少很多了。
这其中的门道,远不止这些,涉及到具体案情,还得具体分析。法律这东西,细节里往往藏着魔鬼。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