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累犯如何判?最新量刑标准详解
盗窃,作为一种常见的财产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人因贪念作祟,屡次实施盗窃行为,构成累犯,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显著增加。那么,对于盗窃罪的累犯,中国的法律是如何规定其量刑标准的呢?理解这些规定,对于普及法律知识、预防犯罪以及确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盗窃罪的基本构成与量刑档次
要理解盗窃罪累犯的量刑,首先需要明确盗窃罪本身的基本构成和法定刑罚幅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该条文明确了盗窃罪的几种基本入罪情形,并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设定了三个主要的量刑档次:
- 数额较大或者具有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情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是盗窃罪的基本量刑幅度。
-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里的其他严重情节通常指造成了严重后果,或者具有某些特定的恶劣手段等。
-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是针对极为严重的盗窃行为设置的刑罚。
关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给出了全国性的指导范围,分别为人民币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同时,该解释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因此,在具体案件中,需要参照当地的有效规定来判断盗窃数额所属的档次。
此外,司法解释还规定了一些可以从重处罚或影响定罪量刑的情形。例如,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或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盗窃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百分之五十确定。又如,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生地盗窃,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财物,或在医院盗窃病人财物等情形,也可能被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或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从而适用更重的刑罚档次或在档次内从重处罚。
第二部分:累犯的认定标准与法律后果
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累犯制度体现了对于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分子的从严惩处。关于累犯的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作出了明确规定: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根据该规定,构成一般累犯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前罪条件:前罪被判处的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如果前罪仅被判处拘役、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则不构成累犯的前提。
- 刑罚执行完毕条件: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之后。如果在前罪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则构成狱内又犯罪,适用数罪并罚的规定,而非累犯。
- 时间条件: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五年以内。超过五年再犯罪,则不构成累犯。
- 后罪条件:后罪也必须是故意犯罪,并且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行。如果后罪是过失犯罪,或者依法应判处的刑罚低于有期徒刑(如拘役、管制),则不构成累犯。
- 主观要件:前后两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 年龄限制: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不构成累犯。这意味着,无论前罪还是后罪,只要行为人实施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都不适用累犯制度。
《刑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这里的从重处罚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它指的是在行为人所犯罪行应当适用的法定刑罚幅度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例如,某盗窃罪依法应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幅度内量刑,如果构成累犯,法院就应当在该幅度内选择较接近三年的刑期判罚,而不能因为是累犯就直接跳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刑罚幅度去判决,除非其犯罪情节本身(如数额巨大)已经达到了适用更高刑罚幅度的标准。从重处罚不同于加重处罚,后者是指在法定刑之上或者更高一档的法定刑幅度内判处刑罚,这需要有法律的特别规定,而累犯的法定后果是从重处罚。
第三部分:盗窃罪累犯的具体量刑方法
了解了盗窃罪的基本量刑规则和累犯的认定及后果后,我们来看看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对盗窃罪累犯进行具体量刑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量刑指导意见》)为规范量刑活动提供了详细指引。其确立了三步走的量刑基本方法:确定量刑起点、确定基准刑、确定宣告刑。
第一步:确定量刑起点。
首先,根据被告人本次所实施盗窃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事实(例如,盗窃数额达到了数额较大标准,或者实施了入户盗窃等),在《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相应法定刑幅度内,确定一个具体的量刑起点。例如,《量刑指导意见》中关于盗窃罪的部分规定:达到数额较大起点或具有入户盗窃等情形的,可以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在十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各地的实施细则可能会有更具体的起点标准,如浙江省的实施细则规定数额较大的起点在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刑。
第二步:确定基准刑。
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根据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如盗窃的具体数额超过起点标准的多少、盗窃次数、犯罪手段等),增加刑罚量,从而确定基准刑。《量刑指导意见》及各地细则通常会规定具体的增加规则,例如,盗窃数额超出起点一定金额,增加几个月刑期;多次盗窃超过法定次数的部分,每次增加几个月刑期等。
第三步:确定宣告刑。
这是将累犯情节纳入考量的关键步骤。基准刑确定后,需要根据各种量刑情节(包括法定量刑情节和酌定量刑情节)对基准刑进行调节。累犯属于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
《量刑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第十五项明确规定:对于累犯,综合考虑前后罪的性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至再犯罪时间的长短以及前后罪罪行轻重等情况,应当增加基准刑的10%-40%,一般不少于3个月。
这意味着,一旦认定被告人构成累犯,法官必须在计算出的基准刑基础上,增加10%到40%的刑期。具体增加多少,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如前后罪是否为同种罪名(盗窃罪累犯属于同种犯罪累犯,通常从重幅度会更高)、两次犯罪的时间间隔、前罪的严重程度、本次犯罪的情节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刚释放就再犯盗窃,且手段恶劣,增加的幅度就可能接近40%;如果时间间隔较长,接近五年,且本次盗窃情节相对轻微,增加的幅度可能就接近10%。
在适用累犯情节增加刑罚量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能存在的量刑情节,如同案犯中的地位作用(主犯/从犯)、自首、坦白、立功、退赃退赔、赔偿谅解、认罪认罚等。根据《量刑指导意见》的规定,调节基准刑时,一般采用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方法。例如,构成累犯增加基准刑20%,同时又有坦白情节减少基准刑10%,那么最终调节结果是增加基准刑10%。但需要注意,有些情节(如未成年人、从犯等)需要优先适用,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与自首、坦白等情节可能存在吸收关系,不作重复评价。
经过所有量刑情节调节后,得出的刑期如果在法定刑幅度内,且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可以直接确定为宣告刑。如果调节结果超出了法定最高刑,则以法定最高刑为宣告刑。如果低于法定最低刑,但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累犯不属于减轻情节),可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罚;若只有从轻情节,则一般以法定最低刑为宣告刑。
此外,法官或合议庭在综合全案情况后,还可以在20%的幅度内对调节结果进行微调,以确保最终判决的公正合理。对于重大调整或偏离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四部分:特殊情况与注意事项
对于盗窃罪累犯的量刑,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和注意事项需要了解:
- 前科与累犯的区别:有盗窃前科并不等同于累犯。前科是指曾经受过刑事处罚(包括未达到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或已超过五年期限)。有前科也是酌情从重处罚的情节,但其从重幅度通常低于累犯。《量刑指导意见》规定,对于有前科的(过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除外),可增加基准刑的10%以下。
- 特殊累犯:《刑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了特殊累犯,即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盗窃罪一般不涉及特殊累犯的规定。
- 缓刑与假释的限制:对于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假释(《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同时,对于累犯,适用缓刑也需要从严把握。《量刑指导意见》在多种犯罪的缓刑适用部分都强调了对某些严重情节(包括累犯)要从严控制或原则上不适用缓刑。虽然法律并未绝对禁止对所有累犯适用缓刑,但实践中,特别是对于盗窃这类可能具有较高再犯风险的犯罪,累犯身份会极大降低适用缓刑的可能性。
- 罚金刑:盗窃罪通常会并处或单处罚金。对于累犯,罚金数额的确定也应体现从重处罚的原则,在法定范围内判处相对较高的罚金。
总结
综上所述,对盗窃罪累犯的量刑,是中国刑法体系中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方面。其核心在于,一旦依法认定构成累犯,必须在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处罚。具体的量刑过程遵循《量刑指导意见》规定的步骤:首先依据本次盗窃行为的事实确定量刑起点和基准刑,然后在基准刑的基础上,根据累犯情节增加10%至40%的刑罚量,并综合考虑其他所有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进行调整,最终依法确定宣告刑。同时,累犯身份还会对缓刑、假释的适用产生严格限制。理解这些规则,有助于认识到法律对于重复犯罪行为的严肃态度,警示潜在的犯罪者切勿以身试法,也为保障司法裁判的规范与统一提供了依据。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