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刑轻重:流水与获利,哪个更关键?
流水这么大,我是不是要判很多年?我其实一分钱没赚到,能从轻处罚吗?在我多年的执业生涯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涉及网络犯罪、经济犯罪的案件时,这两个问题几乎是当事人及其家属最常挂在嘴边的焦虑。确实,在刑事案件中,涉案金额往往是决定刑罚轻重的重要标尺。但是,这个金额到底是指犯罪行为所涉及的总资金流转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还是指行为人实际揣进腰包的非法所得(即获利)呢?这直接关系到被告人最终可能面临的刑期,也牵动着每一个涉案家庭的心。
这个问题,其实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法律的天平,从来都不是只看单一砝码的。
流水与获利:概念辨析与法律意义
我们先来厘清一下这两个概念。所谓流水,通常指的是在犯罪活动中,通过特定账户(比如银行卡、第三方支付账户)流转的资金总额。它像一条河流,反映了资金往来的整体规模。而获利,则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是流入自己口袋的那部分真金白银。
那么,这两者在法律评价上各有何侧重呢?
流水金额,很多时候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犯罪行为的规模、范围以及可能波及的社会危害程度。比如,在一个电信诈骗案件中,巨大的流水可能意味着受害者众多,犯罪活动组织严密、影响恶劣。因此,流水常常被视为衡量犯罪行为客观危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获利数额,则更多地指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以及通过犯罪获取的实际好处。获利越多,通常说明行为人参与犯罪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能更高,其贪图非法利益的动机也更明显。这对于评价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你看,流水和获利,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犯罪行为的特征和严重程度,二者都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法律如何规定?以帮信罪为例
那么,法律条文具体是如何体现对流水和获利的考量的呢?我们不妨以近年来高发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为例来看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构成帮信罪需要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而这个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中,就同时包含了与流水和获利相关的标准:
- (二)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 (四)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看清楚了吗?这里的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主要衡量的就是流水规模;而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则直接对应了获利数额。这清晰地表明,在帮信罪的认定中,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流水和获利两个因素都给予了明确的关注,并设定了各自的入罪门槛。
这意味着,无论是流水达到法定标准,还是获利达到法定标准,都可能构成情节严重,从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否意味着流水高就一定判得重,获利少就一定判得轻呢?答案仍然是:不一定。
综合评判:量刑是道复杂的计算题
法律条文设定的是入罪的门槛,而最终量刑的轻重,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综合评判过程。法官在裁判时,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看流水或者获利这两个数字,而是要将它们放在整个案件的事实和情节中进行全面考量。
想象一下,量刑就像是在解一道包含多个变量的复杂计算题,流水和获利只是其中的两个变量而已。其他重要的变量还包括:
- 主观认知程度(明知):行为人对上游犯罪活动的知情程度如何?是明知故犯,还是存在一定的被蒙蔽、被利用的情形?
- 行为手段与方式:是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还是仅仅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是主动招揽,还是被动参与?
- 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组织者、领导者,还是仅仅是次要的参与者、从犯?
- 造成的危害后果:是否直接导致了被害人的重大财产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
- 行为次数与持续时间:是偶一为之,还是长期、多次实施帮助行为?
- 前科情况:是否有相关的违法犯罪记录?
- 认罪悔罪态度:是否能够如实供述罪行?是否真诚悔过?
- 退赃退赔情况:是否积极退还违法所得?是否尽力弥补被害人的损失?
- 自首、立功等法定情节:是否存在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形?
这些因素都会被纳入法官的考量范围,并最终影响刑罚的轻重。比如,同样是流水达到二十万元,一个主观上明知对方是诈骗团伙,主动提供多张银行卡并层层转移资金的核心成员,与一个仅仅因为贪图几百元好处费,提供了自己一张闲置卡,对上游犯罪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清楚的初犯,最终的量刑结果很可能会有显著差异。
实践中的考量:一个模拟案例的思考
我们来设想一个简化场景:小张和小李都因为出借银行卡,流水达到了三十万元,触犯了帮信罪的入罪标准。
小张,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经不住朋友劝说和几百元好处费的诱惑,把自己一张不常用的银行卡借给了朋友,朋友转手用于网络赌博资金结算。案发后,小张非常后悔,主动到公安机关说明情况,并表示愿意退还几百元的好处费。经查,小张确实只获利几百元,且无其他违法犯罪记录。
小李,社会闲散人员,明知对方可能从事非法活动,但为了赚取高额佣金,主动办理了多张银行卡,并按照对方指示进行转账操作,从中获利数万元。案发后,小李企图隐瞒事实,拒不配合调查。
虽然两人的涉案流水可能相近,但法院在量刑时,会如何考量呢?
对于小张,法官可能会考虑到他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属于初犯偶犯、有自首情节、积极退赃、获利微薄等因素,依法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可能适用缓刑。
而对于小李,法官则会重点考虑他主观明知程度高、主动参与、获利数额较大、认罪态度差等情节,依法判处相应的实刑。
这个简单的对比,就是想说明,流水和获利固然重要,但它们绝不是量刑的全部。司法的裁判,始终追求的是罪责刑相适应,力求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
几点务实的建议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你或你的亲友不幸卷入类似案件,应该怎么办?
- 切勿只盯数字:不要过分纠结于是看流水还是看获利,更不要听信所谓流水不大就没事或者没获利就能脱罪的简单论断。你需要全面了解案件情况。
- 重视主观认知:如实向律师和办案机关说明你对相关行为和上游犯罪的认知情况,这对于明知的认定至关重要。如果确实存在被欺骗、被蒙蔽的情节,要尽力提供证据。
-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配合调查,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如果是被动的、次要的参与者,要清晰说明自己在其中的作用。真诚的悔罪态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争取从宽处理的重要因素。
- 积极弥补损失:如果有违法所得,务必积极退赃;如果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失,尽力进行赔偿,争取获得被害人的谅解。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修复社会关系、争取宽大处理的有效途径。
- 寻求专业帮助:刑事案件专业性强,尽早委托专业刑辩律师介入,全面分析案情,梳理有利和不利情节,制定有效的辩护策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法律的尺度与温度
总而言之,判刑既要看流水,也要看获利,但更要看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行为方式、危害后果以及认罪悔罪态度等一系列因素。法律的尺度是严谨的,它需要精确地衡量犯罪行为的每一个维度;但法律的裁判也应是有温度的,它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案件背后的复杂人性与社会现实。
理解了这一点,或许就能明白,为何在相似的流水或获利数额下,最终的判决结果却可能大相径庭。这并非法律适用的随意,恰恰是司法实践中努力追求个案公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体现。当然,最好的方式,永远是敬畏法律,远离犯罪。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