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闲聊几句
现在网上买东西,那广告做得是天花乱坠,看着都心动。很多人觉得吧,商家嘛,吹吹牛也正常,营销手段而已。说实话,作为处理过不少这类纠纷的法律人,我得提醒一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有些宣传,一旦过了火,踩了法律的红线,那可就不是营销两个字能轻轻带过的了。
遇到过一个案子,卖保健品的,声称能根治某种慢性病,很多老年人信以为真,结果耽误了正规治疗。这种就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后果很严重。所以啊,别小看网上那几句宣传语,背后可能牵扯到严肃的法律责任。
行政处罚:监管的紧箍咒
首先得明白,管这事儿的主要部门是市场监督管理局。他们手里有两把利剑:《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旦认定构成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会出手。具体怎么罚?那得看情节。
- 责令停止发布:这是最基本的,先把违法的广告撤下来。
- 消除影响:如果影响恶劣,可能还得让你在相应范围内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后果。想想看,公开承认自己做了虚假宣传,这脸可丢大了。
- 罚款:这是重头戏。根据《广告法》,罚款金额通常是广告费用的三倍以上五倍以下;如果广告费用算不清或者太低,那可能就是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罚款数额更高,可以到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坦白来讲,这笔钱对不少商家来说,绝对肉疼。
- 吊销执照:要是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极其恶劣,比如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搞虚假宣传,那监管部门可能直接吊销你的营业执照。这就等于直接让你关门大吉了,后果非常严重。
说到这里,得提一句,不光是广告主,有时候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甚至广告代言人,如果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还继续掺和,也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接广告也得擦亮眼睛。
民事赔偿:消费者的维权利器
行政处罚是国家管,那消费者自己吃了亏怎么办?别急,法律也给了消费者维权的武器,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如果商家搞欺诈,提供了虚假信息,让你基于错误的认识买了东西或者接受了服务,你可以主张退一赔三。啥意思?就是退还你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费用,并且再赔偿你三倍的价款;如果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块,那就按五百块算。这可是个大杀器,能有效打击欺诈行为,让不法商家付出代价。
当然,要主张这个权利,消费者需要证明商家的行为构成了欺诈。不过,一般来说,如果商家的宣传内容与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足以影响你的购买决定,那么认定欺诈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举证责任这块,有时候对消费者还是比较友好的。
忽然想到,实践中,怎么证明商家的宣传是虚假的,往往是争议焦点。保存好购买时的广告截图、聊天记录、商品说明等证据,就显得尤为重要。打官司,说到底,很多时候打的是证据。
平台责任与刑事风险:不是法外之地
现在的网购,很多都是通过平台进行的。那么平台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平台如果明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平台内的商家在搞虚假宣传,但没采取必要措施,比如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那它可能要跟商家一起承担连带责任。所以,大平台一般对这块都比较重视,有自己的审核机制。
当然,上面的说法也不全面,平台责任的认定在实践中比较复杂,要看具体情况。但总的原则是,平台不是避风港。
最后,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刑事责任。如果虚假宣传情节特别严重,比如涉及药品、保健食品,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或者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构成《刑法》上的虚假广告罪。虽然实践中启动刑事程序的不算多,但这个风险确实存在,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
结语: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宣传的代价可能远超想象。从行政罚款到民事赔偿,再到可能的刑事责任,法律为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设置了多重保障。
作为商家,老老实实做生意,靠产品质量和服务说话,这才是长久之计。玩弄虚假宣传的小聪明,最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作为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学会识别虚假信息,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这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整个商业社会的诚信基础,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思考。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