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的计量管理制度,对于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维护市场公平交易、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计量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组织机构设置、计量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计量数据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等方面,详细阐述计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要点。
一、计量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计量管理制度是企业规范计量活动的基础性文件,其基本框架应包括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计量器具管理、计量数据管理、监督检查以及附则等部分。
在总则部分,应明确制定计量管理制度的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目的是为了加强计量管理,规范计量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依据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适用范围是企业内所有与计量相关的活动。同时,应明确计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如”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注重实效”等。
计量管理制度应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既要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内容应简明扼要,条款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制度的制定应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充分讨论,最终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
二、计量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建立健全的计量管理组织机构是实施计量管理制度的组织保障。根据企业规模和实际需要,可设立计量管理委员会(或计量管理领导小组)、计量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计量管理人员等多级管理架构。
计量管理委员会通常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计量技术骨干担任委员。其主要职责包括: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审定企业计量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审批重大计量技术改造和计量器具更新计划;协调解决计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企业计量工作的执行情况等。
计量管理部门是企业计量日常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立专门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实施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企业计量管理制度;负责计量器具的统一管理;组织开展计量宣传和培训;负责计量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建立健全计量管理体系等。
各部门应明确计量管理责任人,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计量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执行企业计量管理制度;负责本部门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和保管;配合计量管理部门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及时报告本部门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
三、计量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
计量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是计量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计量器具的配备、采购与验收、登记与建档、使用与维护、检定/校准、修理以及报废等环节。
1.计量器具的配备
企业应根据生产、科研、经营和管理的需要,配备符合要求的计量器具。配备原则应遵循”先进、适用、经济、安全”,优先选用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经济适用的计量器具。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应满足测量要求,不宜过高或过低。各部门应根据需要提出计量器具配备计划,报计量管理部门审核后,由计量管理委员会审批。
2.计量器具的采购与验收
计量器具的采购应由计量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采购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选择信誉良好、产品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采购合同中应明确计量器具的技术指标、质量要求、售后服务等内容。新购计量器具必须具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和编号、产品合格证等证明文件。
新购计量器具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验收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性能测试、资料审查等。验收应由计量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验收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办理入库手续,并建立计量器具台账。
3.计量器具的登记与建档
对所有计量器具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建立计量器具台账。计量器具台账应包括: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出厂编号、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检定/校准周期、使用部门、保管人、购置日期、启用日期、检定/校准记录、维修记录、报废记录等信息。
为每台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包括:产品说明书、合格证、检定/校准证书、维修记录等。技术档案应妥善保管,便于查阅。
4.计量器具的使用与维护
计量器具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计量器具的性能、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方法。使用前必须检查计量器具的完好性和准确性,确保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计量器具,避免超负荷、超范围、超精度使用。禁止使用未经检定/校准、超过检定/校准周期或检定/校准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建立计量器具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等维护保养工作。对精密、贵重、易损的计量器具,应制定专门的维护保养规程,并严格执行。维护保养应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5.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
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必须按照规定周期向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其授权的机构申请检定。检定周期应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确定。未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不得使用。
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可根据需要自行校准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校准。校准周期应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频率、使用环境、准确度等级等因素确定。校准应按照校准规范进行,并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
经检定/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应加贴检定/校准合格标志,或附有检定/校准证书。检定/校准合格标志应清晰、醒目,不易脱落。
6.计量器具的修理
计量器具发生故障或损坏,应及时修理。修理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人员进行。使用部门填写计量器具修理申请单,报计量管理部门审批。计量管理部门根据计量器具的损坏情况,确定修理方案。修理完成后,应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修理记录应归入计量器具技术档案。
7.计量器具的报废
超过使用寿命、无法修复或修理费用过高的计量器具,经检定/校准不合格且无法修复或调整的计量器具,因技术更新换代被淘汰的计量器具,应及时报废。使用部门填写计量器具报废申请单,报计量管理部门审核。计量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申请报废的计量器具进行鉴定。经鉴定符合报废条件的,报计量管理委员会批准。报废的计量器具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置,不得随意丢弃或挪作他用。报废记录应归入计量器具台账。
四、计量数据管理
计量数据管理是计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据采集、记录、处理与分析以及保密等环节。
计量数据的采集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不得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应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器具进行数据采集。计量数据记录应包括: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测量地点、测量对象、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测量结果、测量单位、测量人员、复核人员等信息。记录应清晰、规范、完整,不得涂改、伪造。计量数据记录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规定。
对采集的计量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计算、转换等处理。对处理后的计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将计量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生产、科研、经营和管理决策。对涉及商业秘密或技术秘密的计量数据,应采取保密措施,防止泄露。
五、计量管理监督检查
计量管理监督检查是保障计量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督检查机构、内容、方式以及问题处理等方面。
计量管理委员会和计量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计量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计量法律法规和企业计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维护、保养、检定/校准、修理、报废等情况;计量数据的采集、记录、处理、分析和应用情况;计量人员的资格和履职情况等。
监督检查方式包括: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计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的计量工作进行检查;计量管理委员会或计量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对计量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针对特定问题或领域进行专项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结语
建立健全的计量管理制度是企业规范计量活动、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基础。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计量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组织保障、全面的计量器具管理、规范的计量数据管理以及严格的监督检查,确保计量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安全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