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工程领域,索赔是承包人和发包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建设工程合同都设定了严格的索赔期限,尤其是广泛采用的28天索赔期限,这一条款的法律效力在实务中引发诸多争议。本文将深入探讨建设工程28天索赔期限的法律适用问题,为业界提供有益参考。
一、建设工程索赔期限的法律规定
在我十余年的工程法律实务中,经常遇到当事人因未及时提出索赔而陷入权利丧失困境的情形。建设工程索赔期限主要源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最常见的两种索赔期限为14天和28天。
1.1 14天索赔期限适用情形
14天索赔期限主要适用于合同价款调整情形。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规定,若发生合同价款需要调整的因素,承包人应在14天内将调整原因、金额以书面形式通知工程师。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形:
-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变化影响合同价款
-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价格调整
- 一周内非承包人原因停水、停电、停气导致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
- 双方约定的其他因素
1.2 28天索赔期限适用情形
28天索赔期限则广泛应用于费用和工期索赔。按照示范文本规定,索赔程序通常包括:
- 索赔事件发生后28天内,向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
- 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28天内,提交索赔报告及证据材料
- 工程师在收到材料后28天内答复或要求补充
- 工程师28天内未答复视为认可
- 索赔事件持续发生时,承包人应阶段性发出索赔意向,事件终了后28天内提交最终索赔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示范文本(GF—2017—0201)第19.1条明确规定:承包人未在前述28天内发出索赔意向通知书的,将丧失要求追加付款和(或)延长工期的权利。这一条款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二、索赔期限条款的争议焦点
在我参与的众多工程纠纷案件中,关于索赔期限条款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索赔期限条款的法律性质
索赔期限是属于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这直接关系到逾期索赔的法律后果。如果将其认定为除斥期间,那么权利人在期限届满后将当然丧失实体权利;如果认定为诉讼时效,那么权利人仅丧失胜诉权,而非实体权利本身。
2.2 索赔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冲突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建设工程示范文本中规定逾期丧失索赔权利的条款,是否违反了这一强制性规定?这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重大争议。
2.3 索赔程序约定与权利丧失约定的区别
实务中,合同对索赔期限的约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仅约定索赔程序,未明确权利丧失后果(索赔程序约定);另一种明确规定逾期丧失权利(索赔权利丧失约定)。这两种约定的法律效力存在实质差异。
三、司法实践中的裁判观点
从我接触的案例和最新的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对索赔期限条款的认定呈现多元化趋势。
3.1 索赔程序约定不导致权利丧失
当合同仅约定索赔程序而未明确规定权利丧失后果时,法院通常认为逾期不会导致索赔权利丧失。例如在(2014)川民终字第442号案件中,法院认为合同约定的索赔程序目的主要在于”规范建设工程施工中的索赔程序,促使当事人规范行使索赔权利以减少纠纷”,而非排除实体权利。
3.2 索赔权利丧失条款的效力争议
对于明确约定逾期丧失索赔权利的条款,法院存在三种不同观点:
(1)尊重合同约定,权利丧失条款有效
部分法院基于尊重合同自由原则,认为当事人自愿接受的风险分配机制应当得到尊重。例如(2020)青民终137号案件中,法院认为可根据合同约定视为承包人在索赔期限未主张而放弃索赔请求权。
(2)违反强制性规定,权利丧失条款无效
另一部分法院认为,索赔权属于民事债权请求权,应受诉讼时效保护。如(2020)藏民终67号案例中,法院明确指出:按照《民法典》第197条规定,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因此承包人未在28天期限内主张权利,不导致权利丧失。
(3)通过合同变更理论灵活处理
一些法院采取更为灵活的处理方式,通过认定双方在履约过程中通过行为变更了原合同约定,从而回避直接判断索赔权利丧失条款的效力问题。如(2021)皖0225民初8089号案件中,法院认为双方在实际履约中均提出了索赔要求,表明双方已通过行为变更了原合同关于索赔程序的约定。
四、工程索赔期限的法律效力分析
结合十年工程法律实务经验和最新司法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工程索赔期限的法律效力:
4.1 索赔权的法律性质
索赔权本质上是一种请求权,而非形成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其实现需要义务人配合。在(2020)藏民终67号案例中,法院明确指出:”索赔权是合同一方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的权利…其性质属民事债权请求权,并非依行为人单方行使就能实现其意思和目的的形成权。”
4.2 索赔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关系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工程合同约定的28天索赔期限远短于法定诉讼时效,且《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
因此,从法理上讲,将28天索赔期限解释为导致实体权利丧失的除斥期间,实质上构成了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违反了强制性法律规定。
4.3 索赔期限条款的合理解释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应当对索赔期限条款采取合理解释:
(1)索赔程序约定:仅约定索赔程序而未明确权利丧失后果的条款应视为程序性规定,逾期不会导致索赔权利丧失。
(2)索赔权利丧失约定:明确约定逾期丧失权利的条款,应当结合《民法典》关于诉讼时效的强制性规定理解。该条款虽不能导致实体权利丧失,但可能产生违约责任或举证责任加重的后果。
五、工程索赔期限的实务操作建议
基于多年处理工程索赔案件的经验,我提出以下实务操作建议:
5.1 对承包人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索赔管理机制
承包人应当建立专门的索赔管理体系,指定专人负责索赔事件的识别、通知和证据收集工作。实践中,许多承包人因管理不善而错过索赔期限,即使法律上有争议,也会增加维权成本。
(2)严格遵守合同约定的索赔程序
尽管对28天索赔期限的法律效力存在争议,承包人仍应尽量在约定期限内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并按程序提交索赔报告和证据材料。这不仅有利于及时固定证据,也能降低后续纠纷解决的成本。
(3)做好证据留存工作
对于可能引发索赔的事件,承包人应当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书面通知、会议纪要、往来函件、现场照片、视频记录等。良好的证据是成功索赔的基础。
5.2 对发包人的建议
(1)规范合同管理
发包人应当明确项目管理中的索赔处理流程,确保及时接收、审核和回应承包人的索赔请求。对于明显不合理的索赔,应当在约定期限内明确拒绝,避免因沉默而被视为认可。
(2)合理运用索赔期限条款
发包人在主张承包人逾期丧失索赔权利时,应当结合案例和司法实践,避免简单机械援引合同条款。在实际纠纷解决中,可以从程序违反、证据缺失等角度提出抗辩,而非仅依赖于期限届满的形式要件。
5.3 对合同起草的建议
在起草建设工程合同时,应当合理设置索赔期限条款,避免简单照搬示范文本。可以考虑以下方案:
- 将索赔期限条款表述为程序性规定,明确未按程序索赔的法律后果(如举证责任加重)
- 设置合理的期限豁免机制,如因不可抗力或对方原因导致无法及时索赔的情形
- 明确区分不同类型索赔的期限要求,避免一刀切
六、结论
建设工程28天索赔期限条款是工程实践中的重要议题,也是法律适用的难点。在我看来,该条款的法律效力应结合《民法典》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理解:
第一,仅约定索赔程序而未明确权利丧失后果的条款,不会导致索赔权利丧失;
第二,明确约定逾期丧失权利的条款,因违反《民法典》关于诉讼时效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但可能产生违约责任或举证责任加重的后果;
第三,无论法律效力如何,当事人仍应当尽量遵守合同约定的索赔程序,以降低纠纷风险和维权成本。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和司法实践的深入,建设工程索赔期限条款的法律适用将进一步明晰。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和实际履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相关法律风险,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