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取保候审常被许多人误解为案件的终结或无罪的征兆。许多当事人在获得取保候审后便放松警惕,甚至完全停止与律师的沟通,认为案件已经”没事了”。然而,这种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取保候审仅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与最终判决结果并无必然联系。那么,取保候审后是否还会被判实刑?取保与最终判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从法律专业角度为您全面解析。
一、取保候审的法律性质与常见误解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者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者暂时解除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在实践中,许多当事人对取保候审存在两个典型误解:一是认为取保候审后案件就没事了,不会被判实刑;二是误以为取保候审后案件不再侦查,可以高枕无忧。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
二、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主要有四种情形: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适用取保候审,而不需要同时满足所有条件。而且,被取保的原因不同,对后续案件走向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因第一种情形被取保的,案情相对较轻,争取不起诉或者缓刑的可能性较大;而因为第四种情形被取保的,可能是因为证据不足,但也可能仅是因为案件复杂需要更长时间侦查。
三、取保候审后案件的处理流程
取保候审后,案件依然会按照正常的刑事诉讼程序继续推进。《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这意味着,公安机关会继续收集证据,检察院会审查案件是否提起公诉,法院则负责最终审理和判决。
具体而言,案件可能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继续收集证据,完善侦查材料。这一阶段,辩护律师可以了解案件情况,提供法律咨询,为当事人争取权益。
2.审查起诉阶段:案件移送检察院后,检察院会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此时,辩护律师可以阅卷、会见当事人,与检察官沟通,争取不起诉或从轻处理。在这一阶段,还可能涉及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程序。
3.审判阶段:如果检察院提起公诉,案件将由法院审理。辩护律师可以出庭辩护,为当事人争取无罪、轻罪或从轻减轻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生效的《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决定取保候审的,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严禁以取保候审变相放纵犯罪。”这表明司法机关对取保候审案件的处理态度更加严格,不会因为采取取保候审就放松对案件的侦办。
四、取保候审与判决结果的关系
取保候审与最终判决结果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是否判处实刑,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案件事实与证据:如果证据确凿充分,证明犯罪事实成立且情节严重,即使被取保候审,也可能被判处实刑。
2.犯罪情节轻重: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造成的损失等因素会直接影响量刑结果。
3.认罪悔罪态度: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的表现、是否认罪悔罪、是否积极赔偿损失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判决结果。
4.法律明确规定:某些犯罪依法必须判处特定刑罚,即使取保候审也不能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取保候审本身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在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同时,给予犯罪嫌疑人一定的人身自由。它既不能决定案件最终结果,也不能替代法院的审判职能。
五、实际案例:取保候审后仍被判实刑的情形
在司法实践中,不乏取保候审后仍被判处实刑的案例。例如:
1.在胡某某等人集资诈骗案中,胡某某作为公司经理兼股东,在侦查、审查起诉及一审期间均被取保候审。然而,由于其在无融资许可的情况下,以高档汽车与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最终被判处四年三个月有期徒刑。案件中的其他被取保人员也都被判处三年以上实刑。
2.在李某涉嫌开设赌场案中,李某在侦查阶段被取保候审。但因其在动漫城设置具有赌博性质的游戏机,允许参赌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充值赌博并变现获利,最终被认定为主犯,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这些案例表明,取保候审并不能改变犯罪事实的性质和情节。如果案件证据确凿,犯罪情节严重,即使被取保候审,最终仍有可能被判处实刑。
六、如何在取保候审期间争取有利结果
既然取保候审不等于案件终结,当事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更为有利的结果:
1.了解被取保的原因:首先要明确自己因何种情形被取保候审,这有助于判断案件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2.严格遵守取保候审规定:在取保候审期间,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按时报到、不得干扰证人作证或毁灭证据等。违反规定可能导致取保候审被撤销,甚至对最终判决产生不利影响。
3.积极配合调查: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工作,如实陈述案件事实,不隐瞒、不虚构。
4.积极赔偿损失: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犯罪,应当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这有助于从轻处罚。
5.聘请专业律师**:专业律师可以提供法律指导,帮助分析案情,制定辩护策略,在各个诉讼阶段为当事人争取权益。
6.认罪认罚从宽:对于证据确凿的案件,可以考虑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程序,争取更轻的处罚。但这需要在律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认罪或者过度认罪。
七、取保候审与缓刑的区别
很多人容易混淆取保候审和缓刑的概念。实际上,二者有本质区别: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发生在案件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属于诉讼程序范畴;而缓刑则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发生在判决之后,属于实体法范畴。
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缓刑的适用对象则是已经被判处管制、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
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最终会被判处缓刑。缓刑的适用需要符合特定条件,如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等。
八、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不等于”没事了”,也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判处缓刑。它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案件仍会继续侦查、起诉和审理。最终是否会被判处实刑,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证据、法律规定以及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表现。
因此,当事人在被取保候审后,不应掉以轻心,而应当:
1.正确认识取保候审的性质和后果;
2.严格遵守取保候审规定;
3.保持与律师的沟通,共同制定应对策略;
4.积极配合调查,争取宽大处理;
5.必要时积极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
只有正确认识取保候审的法律性质,并在专业律师的指导下积极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有利的诉讼结果,避免因误解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