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受伤骨折的法律困境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发展付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建筑工地环境复杂、作业危险性高,工人受伤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骨折这类常见伤害,不仅给工人带来身体痛苦,还可能导致长期甚至永久性的劳动能力损失。
在我多年的法律实务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人在建筑工地受伤后,面临着责任主体不明确、赔偿标准不清晰、维权途径不畅通等多重困境。尤其是那些被”包工头”直接雇佣的工人,由于没有正规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维权更加困难。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包工头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让受伤工人陷入维权困境。
本文将从法律关系定性、责任主体确定、赔偿途径选择等方面,为建筑工地受伤骨折的工人提供全面的维权指南,帮助他们在遭遇不幸后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建筑工地用工法律关系厘清
要解决建筑工地受伤骨折的赔偿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工人与”包工头”的法律关系
在建筑行业,”包工头”通常是指那些承接工程后组织工人施工的自然人。由于”包工头”在法律上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因此工人与”包工头”之间不能构成劳动关系,而是形成劳务关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当工人在工作中受伤时,”包工头”作为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建筑工程发包、分包中的法律关系
在建筑工程中,往往存在层层分包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这一规定为受伤工人提供了更广泛的索赔对象,不仅可以向直接雇主”包工头”索赔,还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向发包人、分包人主张连带赔偿责任。
建筑工地受伤骨折的责任主体
当工人在建筑工地受伤骨折后,可以向哪些主体主张赔偿呢?
直接雇主——包工头
作为直接雇佣工人的主体,”包工头”对工人在工作中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基于雇佣关系产生的责任,无论”包工头”是否具有用工主体资格,都不能免除这一责任。
发包人、分包人、承包单位
在建筑工程中,如果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包工头)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仍将工程发包或分包给其,则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此外,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四条规定:”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这意味着,即使工人与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之间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但法律上认定发包方对工人负有用工主体责任,包括工伤保险责任。
建筑工地受伤骨折的索赔途径
工人在建筑工地受伤骨折后,主要有两种索赔途径:工伤赔偿途径和人身损害赔偿途径。两种途径各有优缺点,工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有利的方式。
工伤赔偿途径
工伤赔偿途径是指工人通过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然后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等规定获得赔偿的方式。
优点:
- 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人对工伤事故发生有无过错,均不需要按照过错分担责任,赔偿不会因此减少。
- 评残标准相对宽松:同样的伤情,按照工伤评残标准可能评定为较高等级,而按照人身损害评残标准可能不构成伤残或等级较低。
缺点:
- 程序复杂,耗时长:需要经过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索赔三个程序,整个流程可能需要一两年时间,如遇责任单位故意拖延,时间会更长。
注意事项:
1.工伤认定申请期限: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工伤认定必须在事故发生之日起1年内申请。超过期限且无合法理由的,将无法走工伤赔偿途径。
2.无需确认劳动关系:对于”包工头”雇佣的工人,可以直接申请工伤认定,无需与违法转包、分包的承包单位确认劳动关系。法律上已经确立了因工伤亡职工与违法转包、分包的承包单位之间推定形成拟制劳动关系的规则。
3.责任单位确定:根据相关规定,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法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该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人身损害赔偿途径
人身损害赔偿途径是指工人以人身损害为由,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责任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方式。
优点:
- 程序相对简单,耗时短:相比工伤繁杂的索赔流程,走人身损害途径可以在发生事故后快速启动诉讼程序,直接要求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时间成本大大降低。
缺点:
- 评残标准相对严格:人身损害评残标准比工伤评残标准更严格,同样的伤情可能评定为较低等级或不构成伤残。
- 需考虑过错因素:法院审理时需考虑工人对事故发生的过错,赔偿可能会因此减少。
赔偿责任主体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工人可以向雇主(包工头)主张赔偿责任。如果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工人还可以要求发包人、分包人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建筑工地骨折工伤赔偿标准
如果工人选择走工伤赔偿途径,可以获得哪些赔偿项目呢?
医疗费用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停工留薪期工资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的,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伤残待遇
工伤职工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确认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伤残待遇: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等级,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2.伤残津贴: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
其他费用
1.生活护理费: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2.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工伤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3.辅助器具费: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建筑工地骨折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如果工人选择走人身损害赔偿途径,可以获得哪些赔偿项目呢?
医疗费
因治疗伤害所支出的医疗费用,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药费、住院费等,按照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计算。
误工费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护理费
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
残疾赔偿金
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20年计算。但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75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
其他费用
1.交通费: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
2.住宿费、伙食费:受害人及其陪护人员在外地就医的,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
3.残疾辅助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辅助器具的,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
实例分析与维权建议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建筑工地受伤骨折的维权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张某受”包工头”李某雇佣在一建筑工地干活,某日在工作中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导致右腿骨折。经鉴定,张某构成十级伤残。张某该如何维权?
维权途径选择
张某可以选择工伤赔偿途径或人身损害赔偿途径。考虑到张某的伤情较轻(十级伤残),且希望尽快获得赔偿,建议选择人身损害赔偿途径,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责任主体确定
张某应当调查清楚工程的发包、分包情况,确定责任主体。在起诉时,可以将”包工头”李某作为被告,如果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李某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还可以将发包人、分包人列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证据收集
张某应当收集以下证据:
- 与”包工头”李某之间存在雇佣关系的证据,如工资发放记录、证人证言等。
- 工伤发生的证据,如事故现场照片、目击证人证言、工伤事故报告等。
- 伤情及医疗费用的证据,如病历、诊断证明、医疗费用发票等。
- 伤残等级的证据,如伤残鉴定报告。
- 工程发包、分包情况的证据,如工程合同、分包合同等。
维权建议
1.及时就医并保留完整的医疗记录和费用凭证。
2.尽快收集事故发生的证据,包括现场照片、视频、证人证言等。
3.了解工程的发包、分包情况,确定责任主体。
4.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维权途径,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
5.如选择工伤赔偿途径,务必在1年内申请工伤认定。
6.如选择人身损害赔偿途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责任方承担赔偿责任。
结语
建筑工地受伤骨折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多方主体和多种法律关系。工人在维权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维权途径,收集充分的证据,明确责任主体,才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管,规范用工行为,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为建筑工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保障每一位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已经遭遇工伤的工人,希望本文能够提供有益的指导,帮助他们走出维权困境,获得应有的赔偿。在法律的道路上,知识就是力量,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可行的维权途径,是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步。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3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