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虚假诉讼:识别、防范与法律责任全解析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文章深入解析了虚假诉讼的构成要素、主要表现形式及高风险领域,并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其严重法律后果。无论是民间借贷、离婚析产还是执行异议,虚假诉讼都可能面临民事赔偿、刑事处罚等严厉制裁。如何识别虚假诉讼的预警信号,以及一旦卷入应该如何有效应对?本文为您提供全面实用的法律指引。

虚假诉讼的法律定义与构成要素

揭秘虚假诉讼:识别、防范与法律责任全解析

在多年的执业生涯中,我发现虚假诉讼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某些特定类型的民事案件中尤为突出。所谓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根据最高法《关于在民事诉讼中防范与惩治虚假诉讼工作指引(一)》,虚假诉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行为人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虚假诉讼的主要表现形式

实践中,虚假诉讼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双方串通型虚假诉讼和单方欺骗型虚假诉讼。

双方串通型虚假诉讼

双方串通型虚假诉讼是指诉讼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捏造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法律关系,共同欺骗法院的行为。在我办理的案件中,此类情形主要表现为:

1.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捏造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法律关系,进行民事诉讼、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申请法院调解、申请实现担保物权或申请支付令;

2.夫妻之间利用离婚诉讼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利益;

3.继承案件中,当事人故意隐瞒存在其他继承人的情形;

4.当事人与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经理等恶意串通,捏造公司、企业债务或担保义务。

单方欺骗型虚假诉讼

单方欺骗型虚假诉讼是指一方当事人通过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方式欺骗法院和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常见情形包括:

1.恶意利用证据,虚构法律关系提起诉讼;

2.起诉时隐瞒已有生效裁判或相关案件正在审理中的事实;

3.隐瞒债务已经清偿的事实,起诉要求他人履行债务;

4.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他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

高风险领域:易发生虚假诉讼的案件类型

多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虚假诉讼在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中高发,这些案件类型包括:

1.民间借贷纠纷:此类案件证据主要依靠借条、欠条等书面凭证,相对容易伪造;

2.离婚案件:特别是被告下落不明、涉及共同财产分割或共同债务分担的案件;

3.劳务合同纠纷、确认劳动关系和追索劳动报酬纠纷:部分当事人通过虚构劳动关系骗取赔偿;

4.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尤其在拆迁区划范围内,可能出现为获取更多补偿而虚构房屋买卖合同的情况;

5.执行异议之诉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被执行人可能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或对查封财产的优先权,以逃避执行。

虚假诉讼的识别方法与预警信号

对于法官而言,识别虚假诉讼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出现以下情形时:

1.原告起诉依据的事实、理由不符合常理,存在伪造证据、虚假陈述可能;

2.原告诉请司法保护的诉讼标的额与其自身经济状况严重不符;

3.在可能影响案外人利益的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存在近亲属关系或关联企业等共同利益关系;

4.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实质性民事权益争议和实质性诉辩对抗;

5.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提出的对其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且不符合常理;

6.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足,但双方当事人主动迅速达成调解协议,请求法院制作调解书;

7.当事人自愿以价格明显不对等的财产抵付债务。

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如何防范自己成为虚假诉讼的受害者呢?我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对于收到的起诉状、传票等法律文书,务必认真对待,及时应诉;

2.警惕无中生有的债务纠纷,特别是对方无法提供完整资金流转证据的;

3.在进行重大民事活动(如签订合同、处分财产等)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4.对于涉及自身权益但不明就里的诉讼,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与惩罚措施

虚假诉讼行为不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干扰正常司法秩序,更可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对此,我国法律设置了严格的责任体系。

民事责任

虚假诉讼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故意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程序惩治

实践中,人民法院一旦认定当事人存在虚假诉讼行为,原告申请撤诉的,法院一般不予准许,会依法驳回诉讼请求,同时依法采取相应的民事强制措施。

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虚假诉讼的,从重处罚;律师等专业人员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行业惩戒。

典型案例剖析

案例一:民间借贷虚假诉讼

张某与易某恶意串通,隐瞒易某已经偿还借款100余万元的事实,以易某拖欠其借款共计182.5万元不还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开庭审理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张某以该民事调解书为执行依据,申请参与分配被执行人易某的财产。后经查明,张某构成虚假诉讼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这一案例表明,通过虚假诉讼方式干扰人民法院正常执行活动、为自己或者帮助他人逃避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执行义务的行为,将受到法律严惩。

案例二:虚构以物抵债协议逃避执行

彭某某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后又与赵某通谋,委托赵某担任诉讼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致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干扰正常司法活动。法院依法以虚假诉讼罪分别判处彭某某、赵某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该案警示我们,故意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的行为,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防范与惩治虚假诉讼的司法实践

面对虚假诉讼,人民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防范与惩治:

1.加强立案审查,对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案件,要求当事人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2.要求当事人本人到庭,签署保证书,核实相关案件事实;

3.通知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存在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4.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关联案件检索,发现虚假诉讼线索;

5.构建”黑名单”制度,对实施虚假诉讼的当事人进行信用惩戒。

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虚假诉讼

如果您不幸卷入疑似虚假诉讼,请务必:

1.保持冷静,积极应诉:切勿因恐惧或不重视而放弃应诉权利;

2.尽快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专业律师能够识别虚假诉讼的特征,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3.收集有利证据:特别是能够证明对方主张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4.积极举报:如有确凿证据证明对方实施虚假诉讼,可向人民法院、检察院举报;

5.申请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如果已有生效判决是基于虚假诉讼作出的,可依法申请再审。

结语

虚假诉讼严重危害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防范虚假诉讼;作为普通公民,了解虚假诉讼的特征和防范措施,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让我们共同维护司法尊严,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3141.html

(0)
聚合律师的头像聚合律师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午3:32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上午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