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一位企业财务人员的咨询电话,他声音颤抖地说:”律师,我因工作需要挪用了公司30万元用于个人投资,现在投资失败了,公司也发现了这件事。我已经全额退还了这笔钱,公司表示可以谅解,但还是报了警。我想问,我这种情况还会被判刑吗?”
职务侵占的法律定义
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职务侵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理解:
首先,行为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而非国家工作人员(否则可能构成贪污罪);
其次,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意味着行为人是利用自己的工作职权或者职务关系;
再次,行为对象是”本单位财物”,即单位所有或者管理的财产;
最后,主观上必须有”非法占为己有”的故意,临时借用而确有归还意图的,一般不构成本罪。
全款退回能否免于刑事处罚?
说实话,这是我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高频问题。很多人认为,既然钱已经退回去了,单位也没有实际损失,那么应该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但遗憾的是,从法律角度看,职务侵占是行为犯,而非结果犯。这意味着,只要实施了侵占行为,危害结果就已经产生,无论是否退回财产,都可能要定罪量刑。
记得我曾经代理过一个类似案件,一家公司的出纳利用职务便利,将公司资金50万元转入个人账户用于炒股。幸运的是,他炒股赚了钱,在公司发现前就主动全额归还了,还主动交代了这一行为。但最终法院仍然以职务侵占罪判处他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全款退回并不能当然免除刑事责任,但确实可能影响最终的量刑结果。
全款退回对量刑的影响
虽然全款退回不能免除刑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量刑情节,可能导致从轻或减轻处罚。
根据我的办案经验,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侵占数额的大小:数额越大,刑罚通常越重。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一般是指3万元以上,”数额巨大”一般是指10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一般是指50万元以上。
2.退赃情况:全额退赃、部分退赃或者拒不退赃,对量刑影响很大。全额退赃且及时,通常会被视为悔罪表现。
3.认罪态度:是否自首、坦白,是否真诚悔罪,都会影响法官的量刑考量。
4.单位谅解:如果单位出具谅解书,表示对被告人的谅解,也可能影响量刑。
5.犯罪情节:如犯罪手段、持续时间、对被害单位造成的实际损失等。
坦白讲,我见过不少案例,正是因为被告人全额退赃并取得了单位谅解,最终获得了缓刑甚至是免于刑事处罚的结果。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还要看具体案情。
典型案例分析
让我分享几个我亲身经历或了解的真实案例(已做匿名化处理),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
案例一:全额退赃获缓刑
张某是某公司财务,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资金15万元用于个人消费。案发后,张某主动向公司坦白,并全额退还了侵占款项,取得了公司的谅解。法院最终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案例二:全额退赃仍实刑
李某是某企业出纳,长期利用职务便利,通过伪造凭证等手段侵占公司资金累计80万元。案发后虽然全额退还并取得谅解,但因为数额巨大、手段恶劣,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0万元。
案例三:部分退赃从重处罚
王某是某公司采购,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资金25万元。案发后仅退还5万元,且态度不够诚恳。最终法院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5万元。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全额退赃确实有助于获得较轻的处罚,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犯罪数额、手段、情节等同样重要。
如何争取最有利的结果
如果不幸陷入职务侵占的困境,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争取最有利的法律结果:
1.尽快全额退赃:这是表明悔罪的最直接方式,越早退还越好。
2.主动投案自首:如果单位尚未发现或报案,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可能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
3.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不隐瞒、不推卸责任,坦诚交代犯罪过程。
4.争取单位谅解:积极与单位沟通,争取其出具谅解书。
5.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制定合理的辩护策略。
我曾经代理过一位客户,他在案发前就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主动向公司坦白并全额退还了侵占的20万元。公司考虑到他的悔罪表现和多年来的工作贡献,决定不追究他的责任。但由于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我们只能尽力为他辩护。最终,检察院考虑到各种情况,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及时悔改和积极弥补损失,确实可能带来转机。
职务侵占的立案标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职务侵占到底多少钱才会立案?
根据《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6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也就是说,如果侵占金额不足3万元,一般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
不过,我必须提醒大家,这个标准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立案标准可能会更高。而且,如果是多次侵占,即使单次金额不大,累计达到标准也可能被立案。
职务侵占与挪用公款的区别
在实务中,很多人容易混淆职务侵占与挪用公款(或挪用资金)。
职务侵占的本质是”非法占为己有”,即行为人主观上有据为己有的故意;而挪用公款或挪用资金则是”暂时使用”,行为人主观上有归还的意图。
这一区别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定罪量刑。一般来说,在同等金额下,职务侵占的处罚会比挪用资金更重。
我曾经遇到一个案例,一位企业财务总监将公司100万元资金转入自己账户用于个人投资,他辩称只是暂时借用,有归还的意图。但检方通过其聊天记录、投资记录等证据,证明他实际上并无归还计划,最终以职务侵占罪定罪。
所以,主观意图虽然难以直接证明,但可以通过客观行为来推断。如果行为人在案发前就有归还行为,或者有明确的归还计划和能力,可能会被认定为挪用资金而非职务侵占。
结语
回到开头那位财务人员的问题:职务侵占全款退回还会被判刑吗?答案是:可能会,但全款退回确实有助于减轻处罚。
职务侵占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不仅侵害了单位的财产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诚信体系和经济秩序。法律对此类行为的惩罚,不仅是为了惩戒犯罪,也是为了警示他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律师,我想说的是,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无论工作压力多大,个人困难多么严重,都不应该以身试法。一时的侥幸心理,可能导致终身的遗憾。
如果你已经陷入困境,请记住:及时悔改、全额退赃、真诚认罪,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才是明智之举。法律虽严,但也有温度,对于真心悔过的人,总会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