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打破取保=没事的普遍误解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及其家属在得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获得取保候审时,常常会松一口气,甚至产生一种事情解决了、问题不大了的错觉。不少人认为,既然人都放出来了,那后续多半会从轻处理,甚至可能免于牢狱之灾。然而,作为长期处理刑事案件的法律工作者,必须郑重指出,这种想法存在极大的误区。取保候审,仅仅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变更,绝不意味着案件的终结,更不等于最终一定能获得轻判或者免于实刑。理解取保候审的真实法律含义,认清其后的法律程序和潜在风险,对于当事人及其家庭来说至关重要。
什么是取保候审?法律依据与核心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取保候审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这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或者进行妨碍诉讼的行为。
取保候审的核心目的在于保障诉讼,而非预判结果。它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在案件审理期间暂时恢复一定的人身自由,但前提是必须遵守法定的义务,随时接受传讯,不得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等。它可以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乃至审判阶段被决定适用。
为何取保候审不等于免死金牌?——详解适用条件与实刑可能
认为取保候审就意味着案件性质不严重、不会判实刑的想法,主要是源于对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片面理解。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几种可以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这种情况确实表明涉嫌的罪行相对较轻。管制是不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拘役期限也较短(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对于这类案件,争取不起诉或者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这依然只是可能,最终结果仍需法院根据全部案件事实和法律来判决。
第二种情形: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这是实践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取保理由,也恰恰说明了取保候审与最终是否判处实刑(有期徒刑及以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所谓社会危险性,通常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存在可能实施新的犯罪、危害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串供、打击报复、自杀或逃跑等风险。司法机关会综合评估其犯罪性质、情节、悔罪态度、一贯表现、与社会的联系紧密度等因素。例如,一些过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罪)、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偶犯,或者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企业家在某些经济犯罪中,即使可能面临有期徒刑,但若评估认为其不羁押也不会危害社会,就可能被取保候审。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不会被判处实刑。实践中,大量依据此条被取保候审的被告人,最终因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罪行严重而被判处有期徒刑,甚至更重刑罚的案例屡见不鲜。
第三种情形: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这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同样需要满足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前提。因疾病或生理状况获得取保,与其犯罪行为的性质、轻重以及最终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待身体状况好转或哺乳期结束后,如果案件依法应当判处实刑,仍然会被收监执行。
第四种情形: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有法定的羁押期限。例如,侦查阶段的拘留和逮捕后侦查羁押都有期限限制。如果期限届满,但案件因复杂、证据等原因未能侦结、起诉或审结,为了不超期羁押,可能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这种情况有时可能暗示案件证据存在问题,但同样不代表案件终结,更不代表无罪或必然轻判。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仍会继续工作。
因此,切勿因为获得了取保候审就放松警惕。了解自己是因为哪种情形被取保,对于判断后续走向有一定参考意义,但绝不能将其视为最终结果的保证。
取保候审期间,案件仍在进行时
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是:取保候审期间,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程序并未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明确规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相关司法解释也强调,严禁以取保候审变相放纵犯罪。
这意味着:
- 侦查机关(主要是公安机关)会继续收集证据,完善案卷材料。
- 检察机关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后,会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对于取保候审的案件,检察机关同样负有审查起诉的职责,并可能在审查过程中要求补充侦查或自行侦查。
- 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依法安排开庭审理,并最终作出判决。
在此期间,被取保候审人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义务,包括:
-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 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 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 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 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如果违反上述任何一项规定,情节严重的,可能面临被依法逮捕的后果,之前交纳的保证金也可能被没收。因此,保持通讯畅通,随传随到,是取保候审期间的基本要求。
更重要的是,取保候审期间是寻求有效法律帮助的关键时期。辩护律师在此阶段可以:
- 与办案机关沟通,了解案件进展和指控依据。
- 会见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分析案情。
- 在审查起诉阶段,全面查阅案卷材料,发现对当事人有利或证明其无罪、罪轻的证据和线索。
- 及时向检察机关提出法律意见,例如争取不起诉、建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争取较轻量刑建议、指出案件存在的疑点和问题等。
- 为审判阶段的辩护做充分准备。
实践中,一些案件在取保候审后,通过律师的有效辩护,确实可能实现不起诉或者法院判决无罪、缓刑的结果。但这并非取保候审本身带来的必然,而是基于案件具体事实、证据以及专业辩护工作的结果。
影响最终判决的关键因素: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
最终法院如何判决,是否判处实刑,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而取保候审本身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
- 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这是定罪量刑的基础。如果证据不足以支持指控,或者存在合理怀疑,法院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
- 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造成的实际损害有多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量刑的重要考量。
- 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是否有前科劣迹?是初犯、偶犯还是惯犯?犯罪动机是什么?
- 被告人的认罪悔罪态度:是否自愿认罪认罚?是否积极退赃退赔、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这些情节对于争取从宽处理,尤其是适用缓刑,至关重要。
- 是否存在法定或酌定的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如自首、立功、从犯、未成年人犯罪、防卫过当等。
- 法律的具体规定:不同罪名的法定刑罚幅度不同,相关司法解释也会对量刑标准作出细化规定。
法院会综合上述所有因素,依法独立作出判决。取保候审的状态,最多只能反映出在决定强制措施时,司法机关对其社会危险性的初步评估,或者基于人道、程序性原因的考量,并不能替代最终的实体判决。
取保候审后被判实刑怎么办?——收监程序简述
如果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人有期徒刑等实刑,且判决已经生效(例如,一审判决后被告人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或者二审维持原判),那么取保候审的状态就会结束,被告人将被收监执行刑罚。
具体程序大致是:判决生效后,法院会开具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公安机关依据这些文书,将罪犯送交指定的监狱(通常是判处有期徒刑的)或看守所(通常是判处拘役或余刑较短的)执行。在送交执行前,通常会进行体检。如果罪犯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如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等),可依法申请。否则,罪犯将开始其服刑期。
如果在判决生效前,例如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发现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或者认为其有逮捕必要,也可以依法变更强制措施,先行予以逮捕收押。
结语:正视现实,积极应对
总而言之,取保候审绝非护身符或免罪金牌。它只是刑事诉讼长河中的一个程序节点,给予了当事人在诉讼期间一定的自由,但案件的法律程序仍在轨道上运行,最终的判决结果,包括是否会被判处实刑,取决于案件本身的性质、事实、证据以及法律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当事人及其家属,务必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做的是:严格遵守取保候审期间的各项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审理工作,并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刑事辩护律师的帮助,梳理案情,制定有效的辩护策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最有利的处理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法律风险,避免因误解而延误最佳应对时机。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