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虚假诉讼是当事人通过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严重侵害他人权益并扰乱司法秩序。本文从虚假诉讼的构成要素、表现形式、高风险案件类型、识别方法、防范措施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并结合实务经验提供了应对策略,帮助读者有效识别和防范虚假诉讼风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事诉讼案件数量的激增,虚假诉讼现象也日益凸显。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的法律工作者,我曾亲历过数百起各类民事案件,其中不乏当事人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方式进行虚假诉讼的情形。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对司法权威的公然挑战,扰乱了正常的司法秩序。

一、虚假诉讼的构成要素与表现形式

虚假诉讼的识别与应对策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诉讼中防范与惩治虚假诉讼工作指引(一)》,认定虚假诉讼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行为人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在我多年的审判和律师实践中,发现虚假诉讼主要有两种类型:

1.双方串通型虚假诉讼

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捏造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法律关系,进行民事诉讼或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效力。我曾经办理过一起案件,夫妻二人为逃避债务,串通提起离婚诉讼,约定全部夫妻共同财产归妻子所有,丈夫承担全部债务。表面上看似合法,实则是为了转移财产,逃避债权人的追索。

2.单方欺骗型虚假诉讼

这类案件中,一方当事人通过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欺骗法院和对方当事人。例如,我曾处理过一起案件,原告伪造借条起诉被告,而被告因长期在外地工作未能及时应诉,导致法院根据虚假证据作出了对原告有利的判决。

二、高风险案件类型识别

根据最高法指引和我的实务经验,以下类型案件更容易出现虚假诉讼:

1.民间借贷纠纷:这类案件证据形式较为简单,当事人容易伪造借条、收条等书面证据。

2.离婚案件:特别是被告下落不明、涉及共同财产分割或共同债务分担的案件,常被用作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工具。

3.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一些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规避限购、限售政策。

4.劳动争议案件:有些用人单位与员工串通,虚构劳动关系或劳动报酬,骗取社会保险待遇。

5.执行异议之诉:债务人常与第三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制造执行障碍。

三、虚假诉讼的识别方法

在我多年的司法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识别虚假诉讼的方法:

1.关注案件的不合理性

当案件呈现出以下特征时,需警惕可能存在虚假诉讼:

原告起诉依据的事实、理由不符合常理,存在伪造证据、虚假陈述可能;

原告诉请司法保护的诉讼标的额与其自身经济状况严重不符;

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实质性民事权益争议和实质性诉辩对抗;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提出的对其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且不符合常理。

记得我曾审理过一起案件,原告起诉被告欠款300万元,但原告本人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这种巨大反差本身就值得怀疑。

2.审查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当事人之间存在以下关系时,需重点审查:

近亲属关系或关联企业等共同利益关系;

一方当事人经济状况明显不足以承担诉讼请求的债务;

当事人主动迅速达成调解协议,且内容明显不合理。

3.证据审查要点

在证据审查方面,应当注意:

证据形成时间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倒签、补签情况;

证据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合常理之处;

证人证言是否客观、中立,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存在利害关系;

资金流向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证实。

我曾经办理过一起案件,当事人提供的借条上的签名与被告平时的签名风格明显不同,经过笔迹鉴定确认为伪造,最终揭穿了原告的虚假诉讼企图。

四、虚假诉讼的防范措施

针对虚假诉讼,法院和当事人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法院防范措施

强化当事人到庭义务:对于涉嫌虚假诉讼的,法院应通知当事人本人到庭,要求签署保证书,核实相关案件事实。

加强证据审查:责令当事人提供原始证据和其他证据,对可疑证据进行专业鉴定。

通知利害关系人参与诉讼:通知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存在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主动调查取证:对于涉嫌虚假诉讼的,法院可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

2.当事人防范措施

及时应诉:收到法院传票后,务必按时出庭应诉,避免因缺席导致不利后果。

积极举证:收集有利证据,如银行流水、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反驳对方虚假主张。

申请证人出庭:对于关键事实,可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增强证据的可信度。

申请专业鉴定:对于可疑的签名、印章等,可申请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五、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虚假诉讼行为不仅会导致诉讼请求被驳回,还可能面临以下严重后果:

1.民事责任

驳回诉讼请求:法院认定为虚假诉讼的案件,不应准许原告撤诉,应当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承担赔偿责任:虚假诉讼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程序制裁

罚款、拘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对于当事人恶意串通,实施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信用惩戒:将虚假诉讼行为人纳入”黑名单”,实施信用惩戒。

3.刑事责任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虚假诉讼罪,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诉讼行为,可能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单位犯虚假诉讼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我曾经参与过一起案件,某公司法定代表人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公司债务,通过虚假诉讼将公司财产转移,最终被以虚假诉讼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

六、实务建议

基于我多年的实务经验,对于防范和应对虚假诉讼,提出以下建议:

1.对普通公民的建议

签订合同时保留完整证据,包括合同原件、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

收到法院传票务必重视,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积极应诉。

发现自己权益受到虚假诉讼侵害时,可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或第三人撤销之诉。

必要时可向检察院申请监督,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2.对法律从业者的建议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参与或协助当事人进行虚假诉讼。

发现委托人有虚假诉讼意图时,应当明确告知法律风险并拒绝代理。

代理案件时,应当全面审查证据,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法院反映。

七、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区分正常诉讼与虚假诉讼?

答:正常诉讼是当事人基于真实的民事纠纷寻求司法救济,而虚假诉讼则是当事人捏造事实、虚构纠纷。区分的关键在于案件基础事实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是否正当。

问题2:发现自己是虚假诉讼的受害者,应如何维权?

答:首先,可以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或第三人撤销之诉;其次,可以向检察院申请监督,请求检察院提出抗诉;最后,如果虚假诉讼行为情节严重,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问题3:律师参与虚假诉讼会承担什么责任?

答:律师明知是虚假诉讼仍参与其中,不仅违反律师职业道德,还可能面临行业处分、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的共犯,承担刑事责任。

虚假诉讼不仅损害了司法公信力,也严重侵害了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作为法律人,我们有责任维护司法正义,共同抵制虚假诉讼行为。同时,普通公民也应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留证据,遇到法律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共同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3617.html

(0)
聚合律师的头像聚合律师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午2:00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上午9: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