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识别与应对:律师实战指南

虚假诉讼案件日益增多,严重侵害案外人权益并损害司法公信力。本文从资深律师视角,深入剖析虚假诉讼的本质、类型和识别方法,提供了实用的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通过真实案例说明,虚假诉讼不仅会面临民事制裁,严重者还将承担刑事责任。维护司法公正,需要法律人揭露打击虚假诉讼,也需要普通公民增强法律意识,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虚假诉讼的本质与危害

虚假诉讼的识别与应对:律师实战指南

说实话,在我15年的执业生涯中,虚假诉讼案件的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这类案件不仅严重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对整个司法秩序的公然挑战,损害了司法公信力。

什么是虚假诉讼?简单来说,就是当事人单独或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达到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记得去年我代理的一起案件,当事人王先生发现自己名下突然多了一笔80万元的债务,债权人已经申请了强制执行。经过调查,原来是他的前妻与朋友串通,在离婚后捏造了一份借款合同,通过法院调解的方式确认了这笔”债务”,然后申请强制执行。这就是典型的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的常见类型

根据我的办案经验,虚假诉讼主要有两种类型:

双方串通型虚假诉讼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共同捏造案件事实。比如:

1.夫妻利用离婚诉讼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2.公司与法定代表人串通,捏造公司债务

3.债务人与第三人串通,通过以物抵债方式转移财产

4.继承案件中故意隐瞒其他继承人

坦白讲,这类案件的识别难度较大,因为表面上看双方是有争议的,但实际上他们早已达成默契,目的就是通过诉讼程序获取”合法外衣”。

单方欺骗型虚假诉讼

这类案件中,一方当事人通过各种手段欺骗法院,比如:

1.隐瞒债务已经清偿的事实,重复主张债权

2.利用虚假证据起诉

3.故意错列被告或第三人

4.在拆迁过程中捏造身份关系提起离婚、继承等诉讼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件,对方当事人在明知债务已经清偿的情况下,销毁了还款证据,又拿着原始借条起诉我的委托人。幸好我们找到了银行转账记录,才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虚假诉讼的识别方法

作为一名资深律师,我总结了几点识别虚假诉讼的方法:

重点关注的案件类型

根据最高法的工作指引,以下案件类型需要重点甄别:

1.民间借贷纠纷

2.买卖合同纠纷

3.劳务合同纠纷

4.股权转让纠纷

5.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6.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7.债权转让合同纠纷

8.追偿权纠纷

9.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

不得不说,民间借贷纠纷是虚假诉讼的重灾区。我经手的虚假诉讼案件中,有近一半都是民间借贷纠纷。

异常情形警示

以下情形应当引起警惕:

1.原告起诉依据的事实、理由不符合常理

2.诉讼标的额与当事人经济状况严重不符

3.当事人之间存在近亲属关系或关联企业等共同利益关系

4.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实质性诉辩对抗

5.一方当事人对不利事实明确表示承认,且不符合常理

6.证据不足但双方迅速达成调解协议

7.当事人自愿以价格明显不对等的财产抵付债务

我记得有一次,代理一个债权人参与破产分配案件,发现债务人与另一个”债权人”存在关联关系,而且那个”债权人”申报的债权金额高达500万,但提供的证据却非常简单,仅有一份没有公证的借条。这种情况下,我立即向法院提出了异议,最终法院经过调查,认定这是一起虚假债权申报行为。

虚假诉讼的防范措施

作为律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虚假诉讼呢?

当事人本人到庭核实

对于涉嫌虚假诉讼的案件,法院可以通知当事人本人到庭,要求签署保证书,核实相关案件事实。如果当事人拒绝到庭,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对其不利认定。

我建议当事人,如果怀疑对方存在虚假诉讼,一定要向法院申请对方当事人本人到庭,这是识破虚假诉讼的重要手段。

要求提供原始证据

对于存在疑点的案件,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交原始证据。比如,对于借贷关系,不仅要看借条,还要查看资金流向、借款用途等证据。

我经常告诉我的委托人,在民间借贷中,一定要保留转账记录、对方收款确认等证据,这些都是防范虚假诉讼的重要手段。

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可以通知证人出庭作证。无正当理由未出庭的,书面证言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在我代理的案件中,经常会遇到对方提供书面证言但证人拒绝出庭的情况。这时,我会坚决要求证人出庭接受质询,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证人”根本不敢出庭,因为他们提供的证言是虚假的。

通知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

对于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案件,法院可以通知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存在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作为律师,我经常建议可能受到侵害的案外人积极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虚假诉讼不仅不会达到当事人的目的,还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民事制裁

1.驳回诉讼请求

2.罚款、拘留

3.撤销错误裁判

4.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件,当事人因为实施虚假诉讼被法院罚款5万元,同时还要赔偿对方当事人因此遭受的损失10万元。这个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构成虚假诉讼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去年我所在的城市就有一起案件,一名律师因为多次为当事人出谋划策,共同伪造证据进行虚假诉讼并担任代理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三万元。这个案例给法律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如何应对虚假诉讼

如果不幸遭遇虚假诉讼,应该如何应对呢?

及时提出异议

发现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应当及时向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证据。

申请再审或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如果虚假诉讼已经形成生效判决,可以申请再审或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件,委托人发现前妻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将共同财产转移。我们收集了大量证据,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最终法院撤销了原判决,保护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向检察院申请监督

检察院是发现虚假诉讼的重要力量。如果发现虚假诉讼,可以向检察院申请监督,由检察院提出抗诉或检察建议。

提起侵权之诉

虚假诉讼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可以提起侵权之诉,要求赔偿损失。

结语

虚假诉讼是对司法公正的严重挑战,也是对诚信社会的破坏。作为法律人,我们有责任揭露和打击虚假诉讼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诚信。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强法律意识,保留交易证据,一旦发现可能的虚假诉讼,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虚假诉讼带来的风险。

在我看来,遏制虚假诉讼不仅需要司法机关的严厉打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毕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尊严需要每个人的维护。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4786.html

(0)
聚合律师的头像聚合律师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午4:28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午8: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