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多年的专利诉讼代理经历中,专利侵权赔偿问题始终是当事人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权利人还是被控侵权方,都希望了解法律对赔偿金额的具体规定以及实际操作中法院的裁判尺度。今天,我就从专业角度为大家详细解析专利侵权赔偿的相关问题。
专利侵权赔偿的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利侵权赔偿的法律依据。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专利侵权赔偿的计算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这是最基础的计算方式,也是法律优先考虑的方式。
第二种是当实际损失难以确定时,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第三种是当上述两种方式都难以确定时,可以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第四种是当上述三种方式均难以确定时,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法定赔偿。
此外,对于故意侵犯专利权且情节严重的情况,法院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理念。
实际损失如何计算
在我代理的案件中,权利人主张实际损失时常常面临举证困难的问题。实际损失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计算:侵权产品销售量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
记得有一次,我代理的一家机械设备制造商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冒其专利产品的设备。在诉讼中,我们通过调取被告的销售记录、财务账簿等证据,证明了被告销售侵权产品的数量。同时,我们提供了权利人同类产品的利润证明。最终,法院采纳了我们的主张,按照实际损失计算了赔偿金额。
但说实话,在大多数案件中,要完整地证明实际损失是相当困难的。侵权人往往不会主动提供销售数据,而权利人也难以获取这些信息。这就导致了很多案件最终采用法定赔偿的方式确定赔偿金额。
侵权获利的举证难题
如果难以确定实际损失,可以转而考虑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这种计算方式同样面临举证困难的问题。
在一起我代理的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中,被告拒绝提供其销售和利润数据。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们申请法院调查取证,并通过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调研报告,间接证明了被告的市场份额和大致销售情况。最终,法院根据这些证据,结合行业平均利润率,认定了侵权获利金额。
但不得不说,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适用也相当有限。除非权利人能够获取到侵权人的内部销售数据或财务信息,否则很难准确计算侵权获利。
许可使用费倍数的确定
当实际损失和侵权获利都难以确定时,可以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来确定赔偿金额。这要求专利权人之前有过许可他人使用该专利的记录,或者行业内有类似专利的许可费标准可以参考。
我曾经代理过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专利侵权案件,该公司之前有过许可其他企业使用相关专利的记录。我们向法院提供了这些许可合同,证明了行业内的许可费标准。考虑到被告的侵权行为持续时间较长且规模较大,法院最终判决按照许可费的三倍确定赔偿金额。
但现实中,很多专利权人并没有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的经历,或者即使有,许可条件也可能与侵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这种计算方式的适用也受到了限制。
法定赔偿的实际操作
在我代理的大多数专利侵权案件中,最终都是采用法定赔偿的方式确定赔偿金额。根据现行法律,法定赔偿的范围是一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
法院在确定法定赔偿金额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是专利权的类型。一般来说,发明专利的赔偿金额会高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其次是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如果侵权行为是故意的,或者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赔偿金额会相应提高。
再次是专利的市场价值和技术含量。如果专利技术含量高、市场价值大,赔偿金额也会相应提高。
最后是权利人为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如律师费、公证费、调查取证费等。
坦白讲,在实践中,法院判决的法定赔偿金额往往低于权利人的期望。我经手的案件中,大多数法定赔偿金额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只有少数案件的赔偿金额超过了一百万元。
惩罚性赔偿的适用
近年来,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于故意侵犯专利权且情节严重的情况,法院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为”故意侵权且情节严重”呢?根据我的经验,以下情况可能会被认定为故意侵权:
一是侵权人明知专利存在仍实施侵权行为,如收到权利人警告函后仍继续侵权;
二是侵权人与权利人有过商业合作或雇佣关系,明知专利技术仍实施侵权;
三是侵权人曾被法院认定侵犯同一专利权,再次实施相同侵权行为。
而”情节严重”则可能包括:侵权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获利多、对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
不过,惩罚性赔偿在实践中的适用还相对有限,需要权利人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侵权人的主观故意和情节严重性。
专利侵权赔偿的举证技巧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举证是决定赔偿金额的关键。基于我多年的诉讼经验,我想分享几点举证技巧:
第一,尽早保全证据。发现侵权行为后,应及时通过公证购买、网页公证等方式固定证据。
第二,充分利用法院的调查取证权。对于无法自行获取的证据,可以申请法院调查取证。
第三,寻求行业协会、市场调研机构的帮助,获取行业数据和市场信息。
第四,保留与侵权行为相关的所有通信记录、交涉过程,这些可能成为证明侵权人主观故意的重要证据。
第五,详细记录为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并保留相关票据。
专利侵权赔偿的实务建议
最后,我想给专利权人和可能面临侵权指控的企业提供一些实务建议:
对于专利权人:
一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测机制,及时发现侵权行为。
二是保留专利产品的销售记录、利润数据等信息,为可能的诉讼做准备。
三是在发现侵权行为后,先发送警告函,给予对方纠正的机会,同时也为证明对方的主观故意积累证据。
四是在诉讼中,尽可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损失或侵权获利,避免简单地请求法定赔偿。
对于可能面临侵权指控的企业:
一是加强专利风险评估,在产品研发和上市前进行充分的专利检索。
二是收到侵权警告后,认真评估风险,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
三是如果确实存在侵权风险,考虑与权利人协商解决,如申请许可、调整产品设计等。
四是在诉讼中,积极举证证明自身不构成侵权或侵权获利有限,降低可能的赔偿金额。
结语
专利侵权赔偿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证据要求。在实践中,由于举证困难等原因,大多数案件最终采用法定赔偿的方式确定赔偿金额。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专利侵权赔偿金额也呈现上升趋势。
无论是专利权人还是可能面临侵权指控的企业,都应当充分了解专利侵权赔偿的相关规定和实践情况,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准备。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专利侵权赔偿制度,既能有效保护创新者的权益,也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