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份签了字的麻烦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兴冲冲地去办了张健身卡,销售人员口若悬河,承诺种种优惠和服务,你被说得心花怒放,唰唰几笔就在一堆密密麻麻的文件上签了字。或者,找了家装修公司,设计师描绘的蓝图让你憧憬不已,厚厚一沓合同递过来,你大概翻了翻就签了。等到后来发现健身房规则苛刻想退卡难于上青天,或者装修过程中问题百出、增项不断时,才想起那份被遗忘在角落的合同。这时候再去翻看,往往会发现里面藏着不少坑。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租房时遇到二房东,签了一份看似正规的合同。结果住了不到两个月,真正的房东找上门来,说二房东拖欠房租,要求我的当事人搬离。更糟糕的是,二房东卷款跑路了。我的当事人才发现,当初签的合同里,关于转租的条款、违约责任等都写得含糊不清,甚至有些地方明显不利于他。虽然最后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了一部分损失,但整个过程耗时耗力,身心俱疲。说实话,如果当初签合同的时候能多留个心眼,很多麻烦本可以避免。
很多人觉得合同太长、太专业,懒得看,或者觉得对方是大公司,合同都是格式化的,看了也没用。坦白讲,这种心态非常普遍,但也非常危险。合同是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凭证,一旦签字,就意味着你认可了其中的条款。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十几年处理合同纠纷的经验,跟大家聊聊日常生活中签合同时,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
合同里的雷区,你踩过几个?
合同种类繁多,但无论是什么合同,总有几个关键点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这些地方往往是商家或者别有用心之人设置陷阱的重灾区。
雷区一:服务范围、商品规格云里雾里
我们提供全方位服务、保证使用优质材料……这些话听起来很美好,但落到合同里,如果还是这么模糊,那就要小心了。你购买的服务到底包含哪些具体项目?商品的规格、型号、材质是什么?这些必须在合同里明确、具体地写清楚。
我遇到过一个装修合同的纠纷。合同里写的是使用某某品牌环保板材,听起来没问题。但实际施工时,业主发现工人使用的板材虽然是那个牌子,却是该品牌里最低端、环保级别也相对较低的一款,与业主期望的高端系列相去甚远。但合同只写了品牌,没写具体型号和环保等级,业主想维权就变得非常困难。法官审理这类案件时,主要依据就是合同约定。约定不清,吃亏的往往是信息相对弱势的一方。
所以,签字前一定要仔细核对合同中关于标的物的描述,无论是服务还是商品,越具体越好。比如装修合同,材料的品牌、型号、规格、等级、数量都要写明;购买服务,服务的具体内容、频次、标准也要一一列出。不要怕麻烦,现在的麻烦是为了避免将来更大的麻烦。
雷区二:付款方式、时间节点暗藏玄机
钱款问题是合同的核心内容之一。什么时候付款?分几次付?每次付多少?有没有滞纳金?这些条款直接关系到你的钱包。
有些合同会设置对一方极为有利的付款节点。比如,在服务还没开始或者刚开始时就要求支付大部分款项,后面如果服务不满意,你想用款项制约对方就很难了。还有的合同,在不起眼的地方藏着高额的滞纳金条款,一旦你因为某些原因未能按时付款,可能就要承担远超合理范围的违约金。
我曾经手过一个教育培训的合同纠纷。家长一次性支付了数万元的学费,合同约定可以随时退费。但当家长因为孩子不适应想退费时,机构却拿出合同背面一条极小的注释,说随时退费需要扣除高额的服务管理费,实际能退回的寥寥无几。这种利用格式条款玩文字游戏的情况,在消费领域屡见不鲜。
因此,在看付款条款时,要特别注意:
- 付款的时间、金额、方式是否清晰、合理?
- 是否存在不公平的预付款要求?
- 违约金、滞纳金的标准是否过高?有没有超过法定的上限?
- 退款条款是否明确?有没有隐藏的限制条件?
对这些涉及金钱的条款,务必逐字逐句看清楚,有疑问及时提出。
雷区三:责任免除、权利限制霸王条款
这是大家俗称的霸王条款高发区。很多格式合同(就是那种提供方预先拟定好,不允许你修改的合同)里,会包含大量减轻或免除提供方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或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条款。
比如,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商品售出概不退换、因任何原因导致服务中断,本公司不承担责任等等。这些条款,很多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我国的《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对格式条款有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如果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而那些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是无效的。
我记得处理过一个案子,一位消费者在某娱乐场所消费时,被要求签署一份安全责任自负的协议。后来这位消费者在该场所因设施安全问题受伤,场所方就拿出这份协议说自己免责。但法院最终认定,该场所作为经营者,负有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法定义务,其试图通过格式条款完全免除自身安全保障责任的做法,违反了法律规定,该免责条款无效,场所方仍需承担赔偿责任。
遇到这类条款,即使对方说这是标准格式,不能改,你也要明白,不合理的条款在法律上可能就是一张废纸。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在签约前就识别出来,如果条款过于苛刻,可以选择不签或者与对方协商修改。实在不行,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雷区四:合同解除、违约责任语焉不详
签合同容易,想解除可能就难了。合同的解除条件、解除程序以及违约责任如何承担,也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有些合同对对方的违约责任轻描淡写,甚至没有约定,而对己方的违约责任却规定得极其严苛。还有的合同,根本没有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和方式,导致一方想中途退出时障碍重重。
以租房合同为例,很多合同只约定了租客提前退租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比如扣押金),但对于房东提前收回房屋的违约责任,要么没写,要么写得非常轻。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还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也要注意。是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还是赔偿损失?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这些都应该尽可能明确。
我总是建议我的委托人,在签订合同前,就设想一下最坏的情况:如果对方违约了怎么办?如果我想提前终止合同怎么办?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审视合同条款,看约定是否公平、明确。
雷区五:争议解决方式藏有门道
合同最后通常会有一条关于争议解决方式的条款,约定如果双方发生纠纷,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还是诉讼来解决。这里面也有讲究。
选择仲裁还是一审法院诉讼?选择哪个仲裁机构或者哪个法院?这可能影响到你维权的成本和便利性。比如,一个在北京签订和履行的合同,如果约定了要去广州的某个仲裁机构仲裁,那对于在北京的一方来说,维权成本无疑会大大增加。
虽然大部分普通人可能不会特别在意这一条,但对于一些标的额较大或者履行周期较长的合同,还是有必要关注一下。尽量选择离自己近、或者相对中立方便的争议解决机构或法院。
签字前,你需要做好的功课
了解了常见的雷区,那么在实际签合同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耐心读完全文。我知道这很难,尤其是面对那些字小如蚁、长篇大论的格式合同。但没办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哪怕囫囵吞枣,也要有个大概印象,特别是那些加粗、下划线或者单独列出的条款。
第二步:不懂就问,绝不含糊。遇到不理解的术语、不明确的表述,一定要向对方问清楚,并且,最好能把对方的解释作为合同附件或者在合同空白处书面记录下来,双方签字确认。口头承诺往往是最不可靠的,白纸黑字才是硬道理。
第三步:关键信息核对清楚。合同主体(跟你签合同的是谁?)、标的物(服务/商品)、价款、履行期限、地点、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核心要素,必须核对准确无误。
第四步:警惕空白条款。有时候合同文本里会留有空白处让双方填写,一定要确保所有空白处都已填写完整或者划掉,防止对方事后添加不利于你的内容。
第五步:保留完整合同和相关证据。签订好的合同,一定要自己保留一份原件或复印件。与合同相关的宣传资料、沟通记录(如聊天记录、邮件)、付款凭证等,也都要妥善保管,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维权的证据。
第六步: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对于涉及重大财产(如买房、大额投资)或者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如果自己实在看不懂或者不放心,花点钱咨询一下律师是非常值得的。专业的意见可以帮你避免很多潜在的风险。不得不说,很多人觉得请律师贵,但对比一下签错合同可能带来的损失,咨询费往往是九牛一毛。
打破几个常见的合同误区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很多人对合同存在一些误解,这里也简单澄清一下:
误区一:口头承诺也算数吧?
虽然法律也承认口头合同的效力,但在实践中,口头承诺非常难以证明。一旦发生纠纷,对方不承认,你可能就百口莫辩。所以,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落在纸面上。销售人员口头答应的再好,如果合同里没有体现,也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误区二:这是格式合同,改不了,只能认栽。
前面已经提到,对于格式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法律是不保护的。即使不能修改,你也可以主张那些不公平的条款无效。当然,前提是你要能识别出来,并且保留好相关证据。
误区三:签字就生效,没后悔药了。
合同确实是签字即生效(或符合约定生效条件时生效),但并非完全没有后悔的余地。比如,如果存在欺诈、胁迫或者重大误解等情形,或者合同条款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公序良俗等,合同可能是无效或者可撤销的。另外,很多消费合同(如网购)还享有法定的冷静期或无理由退货权。关键还是要了解自己的权利。
结语:合同意识,是保护自己的铠甲
合同无处不在,小到买张电影票,大到买房买车,我们都在与合同打交道。增强合同意识,学会看合同,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经济损失,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烦恼。坦率地说,法律虽然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武器,但它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只有我们自己重视起来,在签字前多一分审慎,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多一分从容和安全。
记住,那几页看似枯燥的文字,可能就是你未来一段时间权利和义务的边界。多花几分钟时间阅读和思考,可能为你省下几周甚至几个月的麻烦。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经验,能让你在下次面对合同时,更有底气,更加从容。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