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十五年,经手的案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事,见得多了,心里也沉淀下不少东西。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挺常见,但后果往往非常严重的问题——交通肇事逃逸。很多人,尤其是发生一些看似轻微的剐蹭后,心里一慌,方向盘一打就走了。过后可能心存侥幸,觉得小事一桩,应该没人看见吧,过几天就没事了。说实话,这种想法,真的太天真了。
侥幸心理:为什么会选择逃逸?
每次接到这类咨询,或者在法庭上看到因为逃逸而追悔莫及的当事人,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们当时到底在想什么?
坦白讲,原因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恐慌。突然发生碰撞,巨大的声响,可能还有对方的怒吼,很多人在那一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唯一的念头就是离开这里。尤其是一些新手司机,或者心理素质不太好的人,更容易下意识选择逃跑。
其次是害怕承担责任。有些人可能是无证驾驶,或者喝了酒,或者车辆没买保险、没年检。他们心里清楚,一旦警察来了,这些问题都会暴露,后果可能更严重。于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自以为的轻),选择了逃逸,试图掩盖更大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事故的轻视。比如只是轻轻碰了一下对方的车,或者撞到了路边的护栏、甚至是小动物。他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对方可能都没发现,于是就直接开走了。殊不知,法律上对肇事逃逸的认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事故的大小。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我的委托人晚上开车回家,感觉好像蹭到了什么东西,当时下着小雨,他也没太在意,就直接开回了家。第二天警察就找上门了,原来他蹭倒了一个骑电动车的老人,老人摔在地上受了伤。虽然伤得不算特别重,但他离开现场的行为,直接被定性为肇事逃逸。本来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民事赔偿案件,最后因为逃逸,驾照被吊销,还面临行政拘留。他反复跟我说:律师,我真不是故意的,我当时真没觉得撞到人了。可是在证据面前,这种辩解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天网追踪:找到逃逸者需要多久?
这恐怕是所有逃逸者最关心的问题:我跑了,警察多久能找到我?是不是过几天没动静就安全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没有确切的时间表,但别指望能轻易躲过去。
现代城市,天眼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监控)覆盖率非常高。只要事故发生在有监控覆盖的路段,并且监控能够拍到清晰的车牌号码,那么找到肇事车辆和车主,对于警方来说,可能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的事情。车管所的数据库里,车牌号对应着详细的车主信息,按图索骥并不困难。
那么,是不是没有监控的地方就安全了?也不是。
警方调查的组合拳
警方查找肇事逃逸车辆和驾驶人,绝不仅仅依赖监控。他们会采取一系列组合手段:
- 现场勘查:收集事故现场遗留的碎片、漆片、刹车痕迹等物证。这些物证可以帮助判断肇事车辆的品牌、型号甚至颜色。
- 走访目击证人:事故周边的行人、其他车辆的司机、路边商铺的店员,都可能成为目击者。他们的证言对于还原事故经过、锁定肇事车辆特征至关重要。
- 调取沿途监控:即使事故现场没有监控,警方也会调取肇事车辆可能经过路段的监控录像,进行追踪。通过视频接力,逐步缩小范围。
- 排查可疑车辆:根据掌握的车辆特征(颜色、型号、损伤部位等),对辖区内的车辆进行排查,特别是修理厂、停车场等重点场所。
- 发布协查通报:如果线索有限,警方可能会发布协查通报,向社会征集线索。
- 技术手段:现在很多车辆都配备了行车记录仪,甚至一些智能网联功能,这些数据有时也能提供破案线索。
所以,找到肇事逃逸者需要多久,取决于很多因素: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是否有监控、是否有目击证人、现场遗留线索的多少、肇事车辆的特征是否明显、以及警方的办案效率等等。有的可能当天就能锁定,有的可能需要几天、几周,甚至更长时间。但请相信,只要报了案,警方立案侦查,就不会轻易放弃。
根据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一般会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这从侧面说明,警方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查缉流程。虽然不能保证所有案件都能在十天内破获,但几天没动静就安全了的想法,绝对是自欺欺人。
逃逸的代价:远比你想象的沉重
很多人选择逃逸,是觉得可以避免麻烦,减少损失。但现实恰恰相反,逃逸行为本身,会让原本可能不大的事情,变得极其严重,甚至可能毁掉你的人生。
1.民事责任加重:赔偿可能一分不少,保险还拒赔
发生交通事故后,责任如何划分,需要根据双方的过错来认定。但如果你选择了逃逸,那么对不起,法律通常会直接推定你承担全部责任。即使事故本身对方也有过错,你的逃逸行为也可能导致你无法获得责任减免。这意味着,所有的损失,包括对方的车辆维修费、医疗费、误工费等等,都可能需要你一力承担。
更糟糕的是,商业保险条款通常会将肇事逃逸列为免责事由。也就是说,你跑了,保险公司很可能一分钱都不会赔。本可以通过保险解决的赔偿问题,最后变成了你个人的巨额债务。
2.行政处罚严厉:罚款、拘留、吊销驾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会面临:
- 罚款: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 拘留: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 驾驶证:会被记分,情节严重的,还可能吊销驾驶证。
请注意,这里的尚不构成犯罪,通常指那些没有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即使只是剐蹭,只要你跑了,这些处罚就可能等着你。
3.刑事责任升级:牢狱之灾与终身禁驾
如果交通事故本身比较严重,比如导致了人员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并且你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这本身就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但如果你在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况下,还选择了逃逸,那么性质就完全变了!
- 刑罚加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在逃逸过程中,导致本可以得到救治的伤者死亡,或者由于逃逸行为引发了更严重的后果导致死亡,那么刑罚将是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我接触过一个令人扼腕的案例。一个年轻人,晚上开车撞倒了一个行人,当时行人只是腿部骨折。年轻人害怕,开车跑了。结果因为延误了救治时间,加上一些并发症,伤者最终不幸去世。本来可能只是三年以下的交通肇事罪,因为逃逸,直接变成了七年以上。大好年华,毁于一旦。
除了牢狱之灾,一旦因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还会吊销你的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这意味着,你这辈子,都不能再合法开车了。
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逃逸?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我当时只是把伤者送到医院,但没报警就走了,算逃逸吗?我留了电话,但留的是假的,算吗?
法律上对交通肇事逃逸的界定是很清晰的,不仅仅是开车跑了那么简单。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最典型的情况)
- 认为自己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责任认定是交警的事,不是你自己说了算)
- 有酒驾、无证驾驶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后又返回的。(试图规避检查)
- 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送医是义务,报案也是)
- 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的。(明显是为了逃避责任)
- 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 离开现场且不承认发生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当知道发生事故的。(比如车辆有明显碰撞痕迹)
- 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未留下真实信息强行离开现场的。
简单来说,核心就是看你是否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离开了现场,并且没有履行相应的报案、等候处理等义务。
亡羊补牢:如果已经逃逸了,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曾经有过逃逸行为或者正处于逃逸状态的人会感到害怕。那么,如果真的已经犯了错,该怎么办?
我必须坦诚地说,最好的时机是在事故发生时就选择不逃逸。但如果错误已经铸成,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代价已然产生)。
主动投案自首是唯一相对明智的选择。虽然逃逸行为已经发生,但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至少可以体现你的悔罪态度。在法律上,自首通常是可以作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来考虑的。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所有责任,但相比于被动等待警方抓获,主动投案往往能争取到更好的处理结果。
当然,在决定投案前,或者如果你正因此事焦虑不安,强烈建议立即咨询专业的律师。律师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分析法律风险,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并指导你如何更好地处理后续事宜,最大限度地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
给所有驾驶员的忠告
车轮滚滚,路途漫漫,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出意外。但作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除了遵守交通规则,更重要的是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意识。
记住,发生事故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责任。一念之差,逃离现场,带来的绝不是解脱,而是更深的深渊。法律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代侦查技术日益发达,侥幸心理只会让你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请敬畏生命,敬畏法律。万一发生事故,请选择:停车、报警、救助伤员、配合调查。这不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所有驾驶员朋友提个醒。安全驾驶,守法出行,别让一时的慌乱和侥幸,毁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