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追债路上的无奈与困惑
法官,他欠了我几十万,现在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都找不到了,我该怎么办啊?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这样焦急又无奈的求助,我几乎每周都会听到。说实话,遇到老赖——也就是那些有能力履行法院判决、裁定却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真的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钱要不回来,对方还玩起了躲猫猫,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心里那份憋屈和愤怒,我感同身受。
很多人可能会想,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能不能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通过手机号码什么的,一下子就找到他在哪儿?坦白讲,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触碰法律的红线。寻找失联的债务人,尤其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远比想象的复杂。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办案经验和法律规定,跟大家聊聊,面对消失的老赖,我们有哪些合法的途径去寻找他们的踪迹。
正规途径:依靠法院强制执行程序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最正规、最权威,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当你手持已经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或者仲裁裁决书,对方却拒不履行时,你就应该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法院会依法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这包括:
-
网络查控系统:这是目前法院执行工作的利器。法院可以通过全国性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名下的银行存款、不动产、车辆、证券、股权、互联网银行账户等多方面财产信息。很多时候,即使人找不到,只要查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
发出调查令或协助执行通知书:法院可以向公安机关、民政部门、不动产登记中心、车辆管理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网络支付平台等单位发出协助调查或执行的通知,要求这些单位提供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住址信息、财产信息、联系方式等。
-
限制高消费及纳入失信名单:这是对老赖进行信用惩戒的重要手段。一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名单)并被限制高消费,他们在乘坐飞机、高铁,入住星级酒店,购买不动产,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这种无形的压力,有时能迫使老赖主动现身履行义务。
不得不说,法院的这些手段是查找老赖及其财产的主力军。作为申请执行人,你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配合法院,提供你所知道的关于被执行人的所有线索,比如他的身份证号码、可能的住址、工作单位、常用手机号、车辆信息等等。
关于手机定位:并非随意可用的尚方宝剑
接下来,我们重点谈谈大家很关心的手机定位问题。近年来,确实有一些地方法院开始探索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在特定、严格的条件下,对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手机号码进行定位,以查找其下落。我代理过的一些案件中,也遇到过法院成功运用这种手段找到长期躲藏的被执行人的情况。
但是,请注意!这绝对不是普通债权人可以随意申请或者自行操作的。法院采取手机定位措施,有着非常严格的适用前提和程序要求。根据一些地方法院与通信公司签署的合作办法(例如参考资料中提到的富顺法院的实践),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被执行人,在人民法院作出拘留决定后去向不明的;
-
拒不报告财产情况,在人民法院作出拘留决定后去向不明的;
-
拒不配合人民法院查明其财产情况和履行义务能力,人民法院作出拘传决定后去向不明的;
-
人民法院因其他原因依法决定对其采取拘留措施,但其去向不明的。
看到了吗?核心在于法院作出拘留或拘传决定后以及去向不明。这意味着,手机定位通常是在穷尽了其他常规执行手段,且被执行人有明显规避执行、甚至可能需要被司法拘留的情况下,由法院依法启动的一种特殊执行措施。法院需要向通信公司出具正式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并履行内部审批程序。通信公司依据法律规定(例如《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有关单位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规定)予以配合。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对方欠钱不还,你就可以要求法院立刻去定位他的手机。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有底线的,即便是为了执行生效判决,也不能随意突破。作为律师,我必须强调这一点:任何绕开法院、试图通过非法技术手段或者购买个人信息来定位他人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法律风险。
债权人可尝试的辅助性合法信息搜集
那么,在依靠法院的同时,作为债权人,我们自己能不能做点什么来搜集线索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必须合法合规。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尝试的方向:
-
利用公开信息平台:
-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对方是否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了解案件执行进展。
-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如果对方是公司老板或股东,可以查询公司的注册信息、年报信息、股东及高管信息等,有时能发现一些关联线索。
-
裁判文书网:查询对方是否涉及其他诉讼,从相关判决书中或许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其他关联人、财产线索等。
-
-
关注社交媒体动态(公开信息):
现在很多人活跃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留意对方及其近亲属(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公开发布的动态,有时可能会无意中透露其位置信息、工作状态或生活轨迹。我曾经有个案子,就是通过被执行人朋友圈晒出的一张带有店铺背景的照片,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经营场所。
-
通过共同熟人了解情况:
尝试联系你们共同的朋友、前同事、生意伙伴等,侧面打听一下对方的近况。当然,要注意沟通方式,避免给他人造成困扰,更不能进行骚扰。
-
梳理过往交易和联系信息:
仔细回顾你们之间的借贷过程、资金往来记录、聊天记录、邮件等。有时候,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对方提到过的某个地点、某个项目、某个联系人,都可能成为寻找线索的突破口。
-
悬赏执行:
如果案件执行标的额较大,且确实查找不到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可以考虑向法院申请发布执行悬赏公告。利用社会力量提供线索,找到被执行人或其可供执行的财产。当然,这需要支付一定的悬赏金。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以上所有自行搜集信息的行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绝不能采取跟踪、窃听、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计算机系统等违法手段。否则,你可能从一个合法的债权人,变成了侵权人甚至犯罪嫌疑人,那就得不偿失了。
实践中的难点与应对心态
坦白讲,寻找老赖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实践中确实存在很多难点:
-
信息更新不及时:有些老赖刻意更换手机号、住址,甚至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活动,导致法院和债权人掌握的信息滞后。
-
财产隐匿转移:有些老赖在诉讼前或执行中就将财产转移至亲属名下,或者通过现金交易、代持等方式隐匿财产,增加了法院查控的难度。
-
执行资源有限:法院执行部门往往面临案多人少的困境,对于每一个案件投入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像私人侦探一样对每个老赖进行全天候追踪。
-
跨地域执行协调:如果老赖在外地,跨地域的调查、控制和处置财产需要不同地区法院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时效率会受到影响。
面对这些困难,作为债权人,除了积极配合法院提供线索外,保持一个理性和有耐心的心态非常重要。追债维权是一个过程,很少能一蹴而就。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希望,也不要因为急于求成就采取过激或非法的手段。
我常常跟我的委托人说:打官司,打的是证据,更是耐心。执行阶段同样如此。你要相信法律,相信法院,同时也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及时跟进案件进展,与承办法官保持沟通,一旦发现新的线索,立刻提供给法院。
结语:法律是武器,耐心是关键
总而言之,查找消失的老赖,最可靠、最根本的途径是启动并积极配合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法院拥有法定的调查权和强制措施,包括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申请对被执行人手机进行定位。作为债权人,可以在法律框架内,通过搜集公开信息、留意社交动态、联系共同熟人等方式辅助查找线索,但务必坚守法律底线,切勿以身试法。
我知道,追债的过程可能充满艰辛和挫败感,但请不要气馁。法律赋予了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善用这些武器,保持足够的耐心和韧性,持续跟进,很多时候还是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的。记住,与老赖的博弈,不仅是法律的较量,也是意志和耐力的比拼。希望每一位合法的债权人,最终都能追回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1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