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有哪些:5个关键点解析
前段时间,我接手了一个企业的税务咨询案子。那是一家小型制造企业,老板满脸愁容地告诉我,税务局查出他们多抵扣了十几万元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不仅要补税,还要面临罚款。聊下来才发现,他们的财务人员对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这块完全没搞清楚,把一些不该抵扣的发票也拿去申报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企业在日常税务管理中,都可能踩到类似的坑。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哪些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为什么不能抵扣,又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先说说这个案子吧。这家企业主要生产家具,平时采购木材、油漆等原材料,也会买些办公用品和员工福利。问题出在他们把购买员工宿舍冰箱的进项税额也抵扣了。税务稽查人员上门一看,冰箱压根没用在生产经营上,直接判定这部分税额不得抵扣。老板一脸茫然:不就是几千块钱的税吗?至于这么较真?其实,增值税的抵扣原则很明确,只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支出才能抵扣,像这种生活性支出,税务局可不认账。
这样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我处理过的案件里,有企业因为抵扣了员工旅游费用被罚,有公司因为拿不出合规发票被追缴税款。增值税作为我国税收的大头,管理严格得很,稍不留神就可能翻车。那么,到底哪些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呢?下面我从法律规定和实务经验出发,梳理了5个关键点,供大家参考。
不得抵扣的5个关键情形
1. 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增值税的核心逻辑是链条式抵扣,意思是只有跟企业生产经营挂钩的支出,才能把上游环节的税负传导下去。比如,企业买了办公桌椅用于日常管理,这没问题;但如果买了员工家属的生日礼物,或者给老板家装修房子,这就跟生产经营八竿子打不着,进项税额自然不能抵扣。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明确规定,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劳务、服务等,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一条看似简单,但在实务中争议不少。我见过有企业主张,员工福利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间接手段,应该允许抵扣。可惜,税务机关不这么看,他们更倾向于严格解释直接相关这四个字。
2. 未取得合规扣税凭证
凭证是增值税抵扣的命根子。没有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发票不合规,甭管你花了多少钱,税额都不能抵扣。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案子,一家贸易公司从供应商采购了一批货物,对方开了普通发票,他们稀里糊涂就拿去抵扣了。结果税务稽查发现,普通发票根本不能用于抵扣增值税,补税加罚款,企业损失了好几万。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九条,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实务中,常见的不合规情况包括:发票抬头不对、税率填写错误、甚至是虚开的发票。这些问题一旦被查出来,后果很严重。所以,大家拿到发票时,一定要仔细核对,别嫌麻烦。
3. 用于免税或简易计税项目
这点稍微有点绕。我有个客户是做农产品加工的,他们有一部分业务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3%的征收率纳税。结果他们在采购原材料时,把这部分进项税额也拿去抵扣了。税务局查账时直接否定了,因为用于简易计税项目的进项税额,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里提到,用于免征增值税项目或者简易计税方法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项目本身税负就低或者干脆免税,如果再允许抵扣,等于让国家税收双重吃亏。这也提醒我们,企业在涉及多种业务时,一定要把账目分开核算,别一股脑儿全抵扣了。
4. 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
这个很好理解。小规模纳税人本来就按简易办法纳税,征收率通常是3%,压根没有抵扣进项税额的资格。实务中,我见过有些刚升级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还按小规模时期的习惯操作,把之前的进项发票拿来抵扣,结果被税务机关驳回。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只有一般纳税人才有资格抵扣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只能老老实实全额纳税。
不过有个细节要注意,如果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后,之前存货的进项税额能不能抵扣?这得看具体情况,通常需要税务机关核实存货是否真实存在且用于应税项目,程序挺复杂的。
5. 特定项目的禁止抵扣
除了上面几类,还有些特殊情况也得注意。比如,企业购进的贷款服务、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等,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这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6〕36号)第二十七条里有明确规定。我有个餐饮行业的客户就问过我,他们采购食材的税额能抵扣,为什么请客户吃饭的费用不能抵?这其实是政策设计的问题,国家鼓励生产性支出,但对消费性支出限制较多。
还有个常见的坑是购置乘用车。很多企业以为买车用于业务就能抵扣,其实不然,除非你是汽车销售商或者租赁公司,否则乘用车的进项税额一样不能抵。这让我想起一个同行朋友吐槽,他客户买了辆几十万的车,结果税额没法抵,白白多掏了好几万税款。
案例分析:一桩税务争议的启示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再分享一个我经手的案例。某建筑公司承接了一个政府项目,涉及部分免税业务。他们在采购建材时,拿到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就一股脑儿全抵扣了。后来税务局稽查发现,其中一部分材料用于免税项目,要求他们补税30多万。公司不服气,找到我帮忙申诉。
我仔细研究了合同和发票,发现他们确实没把免税项目的材料单独核算。于是我建议他们按比例分摊进项税额,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哪些材料用于应税项目。最终,经过协商,税务局认可了分摊方案,补税金额降到了10万。这件事让我感慨,增值税抵扣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是细节,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车。
实用建议:如何避免踩坑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有点晕乎。那在实际操作中,怎么才能少出错呢?我总结了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建好账簿,分清用途。企业采购的东西五花八门,一定要把用于生产经营的和生活消费的分开记账。比如员工食堂的食材和生产车间的原料,最好分开开票、分开入账,免得税务稽查时说不清。
其次,拿到发票先核对。别急着抵扣,先看看发票是不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抬头、税率、金额有没有问题。如果是从小微企业采购的,可能只有普通发票,那就得掂量一下能不能抵扣了。
最后,定期自查,别等税务局找上门。我建议企业每年至少做一次内部税务自查,尤其是涉及多种业务的,算清楚哪些能抵、哪些不能抵。实在搞不懂的,可以找个税务顾问帮忙梳理,别自己瞎琢磨。
写在最后
增值税抵扣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规则游戏。国家定好边界,咱们得在边界里玩出效率。回想开头那个家具厂的老板,他后来跟我说,早知道这些规定,也不至于被罚得那么惨。其实,法律条文摆在那里,关键是我们得用心去看、去理解。税务管理不像打游戏,能读档重来,一旦出错,补税罚款是小事,影响企业信誉就得不偿失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税务难题?或者对哪些进项税额能不能抵扣还有疑问?不妨在心里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毕竟,法律的意义不只是约束,更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经营环境。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也期待未来少听到企业因为不懂规定而吃亏的故事。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