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询个人犯罪记录权威查询方法与法律规定
在求职、出国、升学等重要人生节点个人犯罪记录查询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个人想了解自己是否有案底还是用人单位需要核实应聘者背景了解正规的犯罪记录查询方法和相关法律规定都十分必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犯罪记录查询的合法途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犯罪记录案底
犯罪记录俗称”案底”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的客观记载。根据《公安机关办理犯罪记录查询工作规定》只有经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认有罪的情况才属于犯罪记录。以下情况均应视为无犯罪记录
- 涉嫌犯罪但人民法院尚未作出生效判决或裁定
- 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
- 办案单位撤销案件、撤回起诉或终止侦查
二、个人如何查询自己的犯罪记录
1. 公安机关现场查询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犯罪记录查询工作规定》个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查询自己的犯罪记录
查询地点
- 中国公民户籍地或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 在中国境内居留180天含以上的外国人居住地县级以上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
所需材料
- 在户籍地查询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和查询申请表
- 在居住地查询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居住证和查询申请表
- 外国人查询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和查询申请表
办理时限受理单位能够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办理无法当场办理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进行调查核实。
2. 委托他人代为查询
如果本人无法亲自前往查询可以委托他人代为查询。受托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需提交以下材料
- 委托书
- 受托人有效身份证明
- 委托人的相关证件
委托查询由委托人户籍地或居住地公安机关受理。
3. 网络查询部分地区
部分城市已开通网上查询犯罪记录的服务。具体操作方法
- 登录当地公安局或派出所的官方网站
- 找到”案底查询”或”违法犯罪记录查询”等相关功能
- 按照系统提示输入身份证号和姓名等信息
- 系统会自动查询并显示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区网络查询服务的开通情况不同建议先咨询当地公安机关。
三、用人单位查询员工犯罪记录的规定
1. 查询范围限制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犯罪记录查询工作规定》第四条第二款用人单位可以查询本单位在职人员或拟招录人员的犯罪记录但有严格限制
仅限于拟查询人员将从事从业禁止规定的岗位。
2. 从业禁止岗位范围
从业禁止规定的岗位包括但不限于
- 公务员
- 律师、新闻记者
- 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 学校教职工
- 医师、会计、测绘师
- 押运人员、保安
- 证券业从业人员
-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
- 娱乐场所内从业者
-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
- 拍卖师、保险代理人、直销员等
3. 单位查询所需材料
用人单位申请查询员工犯罪记录需提交
- 单位介绍信
- 经办人有效身份证明
- 加盖单位公章的查询申请表应列明申请查询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款
- 查询对象系单位在职人员或拟招录人员的有关材料
4. 查询结果告知
对于单位查询查询结果以《查询告知函》的形式告知查询单位。
四、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特殊保护
《刑事诉讼法》第286条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具体体现为
1. 个人查询时
申请人有犯罪记录但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受理单位应当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
2. 单位查询时
被查询对象有犯罪记录但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受理单位应当出具《查询告知函》并载明查询对象无犯罪记录。
五、犯罪记录告知义务与劳动关系
1. 员工的告知义务
根据《刑法》第100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时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但有例外情况
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报告义务。
2. 未履行告知义务的后果
员工入职时未如实告知犯罪记录用人单位后续发现的能否解除劳动合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关键在于
-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是否明确要求员工填报犯罪记录
- 员工是否提供虚假信息
- 员工的岗位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从业禁止范围
- 欺瞒行为持续时间长短
如果员工提供虚假信息如明确填写”无犯罪记录”用人单位可能有权以违反诚信原则或入职欺诈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六、查询结果异议与投诉
1. 异议申请
当事人对查询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原受理单位提出书面异议申请复查。提出异议的异议申请人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复查工作。
2. 复查时限
原受理单位应在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异议申请人。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个工作日。
3. 错误更正
对于开具的证明文书确有错误经查证属实的出具文书的公安机关或其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予以撤销并重新出具有关文书。
七、查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信息真实性
在查询犯罪记录时请确保提供的个人信息和身份证件真实有效以免造成查询结果不准确。
2. 隐私保护
查询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不必要地透露敏感信息。
3. 查询频率限制
个人在一年内申请查询3次以上的应当提交开具证明系用于合理用途的有关材料。
4. 禁止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编造事实、隐瞒真相、提供虚假材料、冒用身份等方式申请查询犯罪记录或伪造、变造《查询告知函》《无犯罪记录证明》。违反规定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八、结语
了解犯罪记录查询的合法途径和相关规定对于个人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个人可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自己的犯罪记录状况用人单位则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背景调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规定也要尊重个人隐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