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余年的执业生涯中,遇到越来越多关于网络诽谤的咨询和案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诽谤案件呈上升趋势,但很多当事人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究竟需要哪些证据才能成功立案?今天,我就从一线律师的角度,为大家详细解析网络诽谤立案的证据问题。
一、什么是网络诽谤?
网络诽谤是指行为人利用互联网平台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与传统诽谤相比,网络诽谤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远等特点。从法律角度看,网络诽谤可能同时触犯民事侵权和刑事责任。
记得去年我接手的一个案例,当事人王先生在某社交平台被人诬蔑为”行贿干部、走关系拿项目”,短短三天内,相关帖子被转发上千次,造成了恶劣影响。起初王先生认为”法不责众”,网上言论难以追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二、网络诽谤立案需要的证据清单
根据我的办案经验,网络诽谤案件立案需要以下几类关键证据:
1. 证明诽谤内容存在的证据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包括:
(1)网页截图:必须完整显示网址、发布时间、用户名及全部诽谤内容。我经常建议当事人使用”全屏截图”工具,确保捕捉整个页面
(2)视频、音频录制:对动态网页内容进行录屏保存
(3)公证证据:对重要案件,建议通过公证处对网页内容进行公证,这种证据的证明力最强
我曾经办理的一个案件中,当事人只保存了部分截图,没有显示完整的网址和时间,导致证据被质疑。所以,保全证据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
2. 证明诽谤内容为捏造的证据
这往往是立案的难点。需要证明对方发布的内容与事实不符:
(1)能够证明事实真相的证明材料
(2)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
(3)能够反驳诽谤内容的其他证据
在一个商业诽谤案中,我的当事人被对手公司在网上诬称”产品不合格、多次被行政处罚”。我们通过收集相关部门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和无违规证明,成功证明了对方言论的虚假性。
3. 证明传播范围的证据
这类证据用于证明”情节严重”,关系到能否立案:
(1)网页浏览量、点击量的截图
(2)转发、评论数量的证据
(3)搜索引擎结果截图,证明信息扩散程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可认定为”情节严重”。这一量化标准大大增强了立案的可操作性。
4. 证明行为人身份的证据
在网络环境下,确定行为人身份尤为重要:
(1)网络账号注册信息
(2)IP地址、设备信息等技术证据
(3)其他能够关联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证据
这类证据通常需要申请公安机关调取或向网络平台申请提供。我经手的一个案件中,正是通过公安机关调取了IP地址和后台登录记录,才最终确定了发布诽谤信息的真实身份。
5. 证明损害后果的证据
这类证据有助于证明诽谤行为的严重性:
(1)名誉受损的直接证据,如负面评价、失去商业机会等
(2)精神损害的证据,如医疗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
(3)经济损失的证据,如业绩下滑、合同取消等
我的一个客户因网络诽谤导致重要合作被取消,我们收集了对方发来的取消合作的邮件(明确提到了网上负面信息),这成为证明损害后果的有力证据。
三、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
不是所有的网络诽谤行为都能构成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以下情形可认定为”情节严重”:
1.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
2.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 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4.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我经历过的案件中,有一位企业家客户因被网络诽谤为”行贿犯罪分子”,导致企业融资失败、个人陷入抑郁,这种情况就符合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
四、网络诽谤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技巧
在实务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证据收集与保全的技巧:
1. 及时固定证据
网络信息易变易删,一旦发现诽谤内容,应立即采取措施保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多种方式同时保存:截图、录屏、HTML页面保存
(2)注意保存完整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
(3)保存时应当显示时间、网址、用户名等关键信息
2. 公证保全的运用
对于重要的网络诽谤证据,建议通过公证方式固定。公证保全有两种常见方式:
(1)传统公证保全:带上电脑前往公证处,在公证员面前打开相关网页进行公证
(2)网络证据保全平台:通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在线证据保全
我曾经代理的一个案件,正是因为客户第一时间对微博上的诽谤言论进行了公证,当对方删除内容后,我们仍然有效地保留了证据,最终成功立案。
3. 善用取证申请权
有些证据当事人难以获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向公安机关申请调取IP地址、账号注册信息等
(2)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如网站后台数据
(3)向网络平台申请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我在办理一起针对匿名用户的诽谤案时,正是通过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最终获得了网站后台的访问日志,确定了行为人的身份。
五、典型案例分析
去年,我代理了一起典型的网络诽谤案件。我的当事人张先生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创始人,某竞争对手匿名在多个平台发布信息,称张先生”行贿官员、偷税漏税、产品质量造假”。这些信息被大量转发,导致张先生企业订单骤减,个人声誉严重受损。
我们的取证工作是这样展开的:
1. 第一时间对所有涉案网页进行了公证保全
2. 收集税务部门出具的无偷税漏税证明、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证明事实真相的材料
3. 通过技术手段统计了各平台的浏览量和转发量
4. 向公安机关申请调查发帖人的IP地址和真实身份
5. 收集企业订单减少的数据,以及客户明确表示因网络负面信息而取消合作的证据
最终,公安机关认定该案符合诽谤罪立案标准,对发帖人进行了刑事立案侦查。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完整的证据链对于网络诽谤立案的重要性。
六、实务建议
基于多年的办案经验,我想给遭遇网络诽谤的当事人以下几点建议:
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特别是对企业和公众人物而言,定期搜索自己或企业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诽谤内容。可以使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实现自动预警。
2. 先民事后刑事的策略考量
诽谤案件可以通过民事侵权和刑事诽谤两条路径解决。在证据不够充分时,可以先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同时积累更多证据,条件成熟再考虑刑事立案。
3. 理性看待”自诉”与”公诉”
诽谤罪一般属于自诉案件,但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转为公诉。自诉要求被害人自行搜集证据并承担举证责任;而公诉则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诉讼。因此,如果能够证明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可以考虑通过公诉途径解决。
4. 证据保全要专业化
考虑聘请专业的网络取证服务机构或律师协助进行证据保全,避免因取证不规范导致证据无效。对关键证据,建议进行公证保全。
结语
网络虽然虚拟,但诽谤的伤害却是真实的。在处理网络诽谤案件时,证据是制胜的关键。希望本文介绍的证据收集要点和实务技巧,能够帮助遭遇网络诽谤的当事人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负责。同时,面对网络诽谤,受害者也不必消极忍受,法律始终是你坚强的后盾。只要证据充分,法律必将为你的名誉权提供有力保障。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