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古语有时恰恰能反映出当事人面对虚假诉讼时的无奈与愤怒。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让人深恶痛绝的虚假诉讼尤其是如何识别、报案以及它在法律上究竟如何定性。
几年前我曾接触过一个案子。老张和老李原本是生意伙伴后来因为一笔货款闹上了法庭。老张起诉老李声称对方欠款百万。可实际上这笔钱老李早就还清了。老张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利用法院给老李施压逼他让出另一个项目的合作权。这就是典型的虚假诉讼企图通过捏造事实利用法律程序达到非法目的。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虚假诉讼呢 咱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
虚假诉讼的真面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的《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虚假诉讼的核心在于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这里的捏造指的是无中生有、凭空虚构事实则是指构成民事案由、法院据以立案受理的关键事实。换句话说行为人必须是捏造了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虚构了民事纠纷才能构成虚假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解释》明确了几种常见的虚假诉讼情形
- 单方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捏造事实起诉损害另一方合法权益。
- 双方串通双方当事人恶意合谋通过虚假诉讼损害第三人利益、逃避债务或规避管理。
- 隐瞒真相隐瞒债务已全部清偿的事实仍起诉要求对方履行债务。
- 执行程序中的虚假行为在执行程序中捏造事实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或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分配。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只是夸大了诉讼请求或者隐瞒了部分事实算不算虚假诉讼呢 答案是这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是部分篡改型的虚假诉讼即民事法律关系和纠纷确实存在只是对金额、履行方式等做了手脚这通常不属于刑法上的虚假诉讼罪但可能涉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遭遇虚假诉讼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不幸遭遇了虚假诉讼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别慌 接下来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向法院报案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你可以提交书面报案材料详细说明情况并提供初步证据证明对方存在虚假诉讼行为。
- 向公安机关报案 你也可以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他们介入调查。
- 积极应诉 在诉讼过程中要积极收集证据反驳对方的虚假陈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案件复杂或者你对法律程序不熟悉建议及时咨询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意见和帮助。
这里要强调一下报案时最好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证据这样更有利于法院或公安机关受理。
我曾处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就是因为及时向法院提交了详细的报案材料和初步证据成功引起了法院的重视最终揭露了对方的虚假诉讼行为避免了巨额损失。可见充分的准备和积极的应对至关重要。
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虚假诉讼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被认定后果很严重。根据《解释》及相关法律规定虚假诉讼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 刑事责任 构成虚假诉讼罪的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民事责任 法院可以驳回虚假诉讼的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 竞合处理 如果虚假诉讼行为同时构成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其他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有人可能会觉得只要不涉及金钱虚假诉讼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虚假诉讼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更严重的是妨害了司法秩序是对法律的亵渎。所以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关于部分篡改型虚假诉讼
前面提到过部分篡改型虚假诉讼即对已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中的部分事实进行篡改一般不构成虚假诉讼罪。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篡改事实。如果采取伪造证据等手段篡改案件事实骗取法院裁判文书仍然可能构成犯罪比如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妨害作证罪等。
这一点在司法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我曾参与过一个研讨会会上就有专家指出对于部分篡改型虚假诉讼要严格区分其与虚假诉讼罪的界限既不能放纵违法犯罪也要避免不当扩大刑事打击面影响当事人正常行使诉讼权利。
虚假诉讼的防范
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预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防范虚假诉讼
- 增强法律意识 了解虚假诉讼的危害和法律后果做到心中有数。
- 规范自身行为 在参与诉讼活动时要诚实守信不要弄虚作假。
- 加强证据意识 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 谨慎对待担保、借贷等行为 避免被他人利用卷入虚假诉讼。
其实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法律尊重司法才能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说到底这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最后我想说法律是公正的但它也是有温度的。在面对虚假诉讼时我们既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相信法律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答案。 毕竟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