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而无意触犯法律。本文将详细介绍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立案标准、构成要件以及典型案例,帮助大家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
一、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法律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条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该罪名的设立旨在保护水产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过度捕捞导致水生生物资源枯竭。
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护水产资源的管理制度。水产资源包括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水产资源,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规范捕捞行为,任何违反这些规定的捕捞行为都可能构成对国家水产资源管理制度的侵犯。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具体包括:
(1)禁渔区捕捞:指在国家法令或地方政府规定禁止捕捞的区域进行捕捞活动。这些区域通常是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2)禁渔期捕捞:指在规定禁止捕捞的时间段内进行捕捞活动。禁渔期通常是为了保护水生生物的繁殖期而设立的。
(3)使用禁用工具捕捞:指使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捕捞工具,如小于规定网目尺寸的渔网等。
(4)使用禁用方法捕捞:指使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捕捞方法,如电鱼、炸鱼、毒鱼等会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环境的方法。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单位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如渔业公司等。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会造成水产资源破坏,仍然故意实施。过失不构成本罪。至于是为了营利还是其他目的,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三、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六十三条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数量或价值标准
(1)在内陆水域非法捕捞水产品五百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五千元以上,或者在海洋水域非法捕捞水产品二千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二万元以上的;
(2)非法捕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怀卵亲体或者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捕捞水产品,在内陆水域五十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五百元以上,或者在海洋水域二百公斤以上或者价值二千元以上的;
2.特定情形下的标准
(3)在禁渔区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禁用的方法捕捞的;
(4)在禁渔期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禁用的方法捕捞的;
(5)在公海使用禁用渔具从事捕捞作业,造成严重影响的;
(6)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4月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内陆水域的价值标准调整为一万元以上,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怀卵亲体的价值标准调整为一千元以上。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禁渔期使用禁用工具捕捞
【案情简介】2020年5月至6月期间(禁渔期),被告人姚某两次在赫章县河段使用电瓶和小网眼渔网(禁用工具)进行捕鱼活动。第一次使用12伏电瓶和0.5厘米网眼渔网,第二次使用0.2厘米网眼渔网。最终被执法人员当场抓获。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被告人姚某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期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鱼,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考虑到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认罪认罚,法院判处其拘役三个月。
案例二:在自然保护区内使用禁用工具捕捞
【案情简介】2017年6月21日,处于禁渔期内,被告人李某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使用”地笼网”(禁用工具)捕鱼,被执法人员当场抓获。当地政府此前已发布禁渔通告并进行大量宣传。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某违反保护水产品法规,在禁渔期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考虑到被告人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当庭认罪,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八个月。
五、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
1.本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1)客体不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侵犯的是国家对水产资源的管理制度,属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盗窃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属于侵犯财产的犯罪。
(2)客观行为不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表现为违反国家保护水产资源法规非法捕捞水产品的行为;盗窃罪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主体范围不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盗窃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4)犯罪对象不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对象是水产品资源;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在实践中,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他人承包的渔塘中毒死或炸死鱼并将其偷走,未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应以盗窃罪论处。
六、法律建议与预防措施
1.了解当地禁渔规定
各地的禁渔区、禁渔期可能有所不同,市民应当主动了解当地的禁渔规定,避免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活动。一般来说,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当地渔业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或公告获取。
2.避免使用禁用工具和方法
无论何时何地,都应避免使用电鱼、炸鱼、毒鱼等禁用方法捕捞,这些方法不仅会构成犯罪,还会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要避免使用小于规定网目尺寸的渔网等禁用工具。
3.取得合法捕捞许可
如需从事捕捞活动,应当按照规定申请捕捞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的作业类型、场所、时限和渔具数量进行作业。
4.遇到执法检查时的正确应对
如遇到渔政执法人员检查,应当配合检查,出示相关证件,如实说明情况。如果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应当如实供述,不得抗拒、妨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结语
保护水产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仅能够避免触犯法律,还能为保护水生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相关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