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法律规制与维权指南
在我二十多年的法律从业生涯中,旅游合同纠纷一直是我接触最多的案件类型之一。每到假期过后,总会有不少游客带着失望和愤怒来咨询:导游临时加价、擅改行程、强制购物……而当他们拿出旅游合同时,往往会发现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中早已为旅行社设下了”免责陷阱”。这些被称为”霸王条款”的不平等约定,究竟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所谓”霸王条款”,是指旅游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通过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作出的对旅游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责任的条款。
记得去年,我接待了一位从云南旅游回来的李女士。她报名参加了某旅行社的”云南丽江五日游”,合同中只写了”远眺苍山”、”车观三塔”等模糊表述,而宣传资料却描绘得天花乱坠。结果整个行程除了不收门票的古城,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景点,全程都在车上”远观”。当李女士质疑时,导游直接拿出合同说:”合同上写的就是远眺啊,我们没有违约。”
这种情况在旅游行业并不少见。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旅游投诉中,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旅行社不按照合同约定参观景点,随意变更路线,购物安排太多;旅途中及景点内出现的涉及消费者健康安全问题处理不及时、欠主动;出境旅游服务中因接待工作衔接问题严重影响旅游质量等。
常见的旅游霸王条款类型
根据我的办案经验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主要有以下几类:
1.行程改期改线无任何赔偿条款
例如:”乙方(经营者)已提前通知甲方(消费者)改期、改线或全额退回团款,不作任何赔偿。”
这类条款违背了《旅游法》的规定。改期改线如果不符合法定期限和原因等条件,属于违约行为。违约行为需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消费者有权获得违约赔偿,这是消费者的法定权利。退款仅是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而不是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
2.购物点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旅行社概不负责条款
例如:”游客在购物点所购产品,其质量责任由购物点和游客自行负责,与旅行社无关,旅行社不承担责任。”
根据《旅游法》规定,如果旅游消费者在与旅行社协商确定的购物场所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旅行社应负责挽回或赔偿旅游者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果旅行社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消费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游消费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
3.退团一律不退费条款
例如:”本协议不得因任何原因提出终止;退团一律不退费。”
这类条款排除了消费者的法定解除权。即便因旅游消费者的原因解除合同,旅游消费者也有权利要求旅游经营者退还尚未实际发生的费用。
4.随意调整行程条款
例如:”在不减少景点的条件下,乙方保留对行程进行调整的权利。”
通过该条款,经营者取得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扩大了自己的权利范围,违反公平原则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旅行社调整行程,既不能减少景点,也不能降低服务质量,比如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消费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长时间行车或者夜间行车赶路等。
5.旅行社有最终解释权条款
例如:”乙方(旅行社)对本合同有最终解释权。”
该条款从法理上说有悖于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自治的原则。相当于在对约定有分歧时,商家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消费者。根据法律规定,当对某项约定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时,应当作出不利于格式条款提供方的解释。
法律如何规制旅游霸王条款?
面对这些霸王条款,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规制机制。
2010年1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旅游纠纷案件审理进行了规范。该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旅游经营者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旅游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责任,旅游者请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认定该内容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也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还发布了《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主要针对预付式消费,但其中关于霸王条款的规制原则同样适用于旅游合同。该解释明确,收款不退、丢卡不补、限制转卡等”霸王条款”应依法认定无效。
旅游者如何应对霸王条款?
作为旅游者,面对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我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1.签约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虽然这听起来很基础,但确实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特别注意行程安排、景点内容、购物安排、自费项目等关键条款。如果发现不合理条款,应当要求旅行社修改或者选择其他旅行社。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张先生,他在出发前仔细阅读了合同,发现有”行程中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按计划游览,旅行社有权取消或更改景点,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条款。他当即要求旅行社修改为”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按计划游览,旅行社应及时通知并与游客协商解决方案”,最终避免了潜在纠纷。
2.保留证据
旅游过程中,对于旅行社的宣传资料、行程单、购物凭证、导游的承诺等,都应当妥善保存。如果发生纠纷,这些都是重要的证据。特别是在遇到强制购物、擅自改变行程等情况时,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保留证据。
去年我代理的一个案子中,王女士在旅游过程中被导游强制购物,她机智地用手机录下了导游威胁”不购物就不安排后续行程”的言论,最终成功获得了赔偿。
3.及时投诉
如果在旅游过程中发现旅行社违约,应当及时向旅行社反映,要求解决。如果旅行社拒绝解决,可以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拨打12301旅游服务热线投诉。
4.寻求法律救济
如果通过投诉无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旅游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霸王条款无效,并要求旅行社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体旅游中,除合同签字的当事人有权提起诉讼外,未在旅游合同上签字的个人也可以提起合同之诉。这为集体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典型案例分析
让我分享一个我亲自经办的案例,以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如何应对霸王条款:
陈先生一家三口报名参加了某旅行社的”海南三亚五日游”,合同约定含三亚市区五个5A级景点游览。出发前一天,旅行社通知因天气原因取消其中两个海上项目,改为其他活动,并表示”合同中已约定旅行社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程,不作任何赔偿”。
到达三亚后,陈先生发现不仅取消了海上项目,其余三个景点也变成了”远观”或者只在门口拍照,大部分时间都在购物点度过。回来后,陈先生找到我寻求法律帮助。
我们首先分析了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发现旅行社援引的”有权调整行程”条款属于典型的霸王条款,根据《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应当认定无效。其次,我们收集了旅行社的宣传资料、行程单、导游强制购物的录音证据等。
最终,我们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旅行社赔偿未完成约定旅游服务项目的费用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法院认定旅行社的行为构成欺诈,判决旅行社双倍赔偿陈先生一家的损失,共计8600元。
结语
旅游本应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体验,但不合理的霸王条款却常常让这种体验变了味。作为法律从业者,我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知识和经验,帮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自己的权利,勇敢地对抗不公平条款。
同时,我也呼吁旅游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不要再设置霸王条款。只有旅游者和经营者互相尊重、共同遵守契约精神,才能共同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无论是《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都为我们提供了维权的法律武器。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作为法律人,我们则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为构建和谐旅游市场贡献力量。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