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纠纷:限购下协议效力及风险

借名买房风险重重,特别是在规避限购政策的情况下,协议可能被认定无效。最高人民法院曾有判例明确,此类行为违背公序良俗。想了解如何规避风险,保护自身权益?本文将为您解读。

这房子明明是我出钱买的,怎么就成了别人的?张女士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几年前,碍于当时自己不具备购房资格,她借用了朋友李某的名义购买了一套商品房,所有购房款、税费均由张女士支付,房子也一直由她居住使用。可如今,李某却因债务问题,这套房子面临被法院强制执行的风险。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自己辛辛苦苦买的房子,就因为登记在别人名下,就真的不属于自己了吗?

类似张女士的遭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一些实行房屋限购政策的城市,借名买房现象屡见不鲜。有人是为了规避限购政策,有人是想享受特定购房优惠,还有人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隐藏真实财产信息。然而,借名买房真的能如愿以偿吗?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风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借名买房:是馅饼还是陷阱?

借名买房纠纷:限购下协议效力及风险

所谓借名买房,顾名思义,就是实际出资人借用他人名义购买房屋,并将房屋登记在他人名下。在借名买房关系中,通常会存在一份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约定房屋的实际出资人和权利人。这种操作方式,看似巧妙地规避了某些限制,但实际上却暗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试想一下,如果名义产权人反悔,不承认借名的事实,怎么办?如果名义产权人去世,其继承人不了解情况,不承认借名的事实,又怎么办?再或者,像张女士遇到的情况一样,名义产权人因债务问题,房子被法院强制执行,实际出资人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些问题,可不是危言耸听。根据检索到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司法实践中,借名买房纠纷的处理结果并非总是对实际出资人有利。有的法院认为,借名买房协议有效,实际出资人享有房屋权益;但也有法院认为,借名买房协议无效,尤其是在规避限购政策的情况下。甚至,即使借名买房协议被认定有效,实际出资人也可能无法取得房屋产权,只能要求名义产权人返还购房款。

那么,法院在处理这类纠纷时,究竟会考虑哪些因素?借名买房协议的效力又该如何认定?

二、法院裁判的天平:效力认定与风险考量

在处理借名买房纠纷时,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 借名买房的原因:是为了规避法律、政策,还是为了享受特定购房优惠,或是其他原因?
  • 是否存在书面协议:书面协议的内容是否明确?是否约定了房屋的实际出资人和权利人?
  • 购房款的支付情况:实际出资人是否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购房款、税费等均由其支付?
  • 房屋的实际使用情况:房屋是否一直由实际出资人占有、使用?
  • 是否存在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

综合上述因素,再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法院会对借名买房协议的效力进行认定。一般来说,如果借名买房是为了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反了公序良俗,那么该协议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比如,为了规避限购政策而借名买房,就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我曾经参与过一个类似的案例的研讨。当事人为了规避限购令,找了自己亲戚做为名义购房人。结果,亲戚和配偶闹离婚,房子差点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被分割。虽然后来通过举证证明了借名的事实,但过程中的曲折和煎熬,可想而知。

即使借名买房协议被认定有效,实际出资人也未必能够取得房屋产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物权登记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也就是说,房屋产权原则上以登记为准。如果房屋登记在名义产权人名下,那么实际出资人只能依据借名买房协议,要求名义产权人协助办理过户登记。但是,如果名义产权人拒绝协助,或者房屋因其他原因无法办理过户登记,那么实际出资人就可能面临钱房两空的风险。

三、规避政策的代价:公序良俗的考量

近年来,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其中就包括房屋限购政策。而借名买房,往往被视为规避限购政策的一种手段。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律会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这种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规避限购政策的借名买房行为,法院的态度也越来越明确。最高人民法院曾有判例指出,借名人与出名人为规避国家限购政策签订的《房产代持协议》,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其理由是,如果司法不对规避限购政策的行为加以限制,则无异于纵容不合理的购房需求,将会导致投机性购房快速增长,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这一裁判思路,体现了司法机关维护社会诚信和公平正义的职责,也体现了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毕竟,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如果任由借名买房等行为泛滥,势必会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公共利益。

四、未雨绸缪:如何规避借名买房的风险?

既然借名买房存在如此多的法律风险,那么我们该如何规避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尽量不要借名买房。如果确实需要采取这种方式,那么一定要慎之又慎,做好充分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

  • 与名义产权人签订书面的借名买房协议,明确约定房屋的实际出资人和权利人。
  • 保留好所有与购房相关的付款凭证,包括购房款、税费、物业费等。
  • 保留好房屋的实际使用证据,比如入住证明、装修合同、水电费缴纳记录等。
  • 可以考虑由名义产权人将房屋抵押给实际出资人,以增加一层保障。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合法途径购房。如果暂时不具备购房资格,可以耐心等待,或者选择其他符合条件的房产。毕竟,规避政策的行为,不仅存在法律风险,也可能面临道德风险。

借名买房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有人欢喜,有人愁。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让大家在面对借名买房时,能够更加理性,更加谨慎。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在房地产领域,尤其如此。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法律关系和社会现实。只有深入了解法律,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105.html

(0)
聚合律师的头像聚合律师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午6:14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上午1: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