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真实故事说起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找到我,焦急地问:他妻子远在加拿大,两人感情早已破裂,想在国内法院起诉离婚,可对方压根儿没打算回国,这事儿怎么办?我先是宽慰了他一句,说实话,这种情况在如今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一方在国外就没法离婚,其实不然。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类涉外离婚虽然复杂,但并非无解。接下来,我慢慢给他掰扯清楚,也顺便想到了一些相关的门道。
离婚诉讼的起点:管辖权归谁
先说最基本的问题——法院能不能管这事儿。国内一方想离婚,通常得去自己住所地的基层法院递交诉状。法律规定,只要一方是中国公民且在国内有住所,法院就有权受理,哪怕另一方远在天边。当然,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如果双方都在国外生活过,情况可能会变得棘手些。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案例,一对夫妻都在美国待了五年,后来男方回国起诉,法院愣是受理了,因为他回国后有了稳定的住处。
不过,管辖权定了,不代表人必须到场。诉讼离婚和协议离婚可不一样,后者得双方亲自到场签字画押,前者则灵活得多。
到场是个啥概念?
一方在国外,到底要不要亲自跑回来开庭?老实说,这得看具体情况。按理说,法院开庭时当事人最好都在场,毕竟要陈述意见、举证质证。可现实中,人在国外路途遥远,有时还拿不到签证,硬要到场也不现实。法律也不是不通人情,允许通过委托代理人出庭。找个律师或者亲友拿着授权委托书,就能代替你说话。程序正义得保障,但也得讲点灵活性,对吧?
当然,这里有个小陷阱。有人以为委托了人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法院可能会要求视频连线或者书面陈述意见,确保你的真实意思表达出来。忽然想到,有些法院对涉外案件还挺挑剔,生怕程序上出岔子。
不到场的后果与应对
要是对方死活不露面呢?这在涉外离婚里太常见了。国内一方起诉后,法院会通过外交途径送达诉讼材料到国外,比如寄到对方住址或者通过使领馆转交。这过程慢得让人抓狂,有时得等上几个月。送达后,对方如果不应诉,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别小看这缺席判决,照样有法律效力。不过,我得提醒一句,这种判决在国外能不能被承认,又是另一码事了。
说到这儿,我得啰嗦几句。有人觉得缺席判决省事,其实隐患不少。比如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这些问题,单凭一方说法,法院判得未必全面。早些年,我接过一个案子,男方在国内起诉,女方在澳洲压根儿没理会,结果财产判了,可执行起来费老鼻子劲了。
还有没有别的路子?
当然有。离婚不只有诉讼一条道。双方要是还能好好谈,完全可以协议离婚。人在国外咋签协议?简单,寄份离婚协议书过去,签好字再寄回来,然后国内一方拿着协议去民政局办手续。只是这法子有个前提——得双方都愿意配合。现实里,能谈拢的夫妻还真不多,不然也不会闹到法院去了。
还有一种情况得提提。如果对方已经在国外起诉离婚,国内一方咋办?别急,可以在国内法院另行起诉,形成平行诉讼。哪个判决先出来,哪个就占上风。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实际操作里确实见过。
从头到尾的弯弯绕绕
涉外离婚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真够呛。从起诉到判决,少说几个月,多则一两年。程序上得一步步来,递交诉状、送达文书、开庭审理,哪一步卡住了都得耐心等着。更别提后续的财产执行和判决承认问题了。我一直觉得,法律这东西,既要讲规则,也得有点人情味儿。可惜,规则是死的,人得学会绕着走。
坦白来讲,一方在国外离婚诉讼到底要不要到场?我认为没那么绝对。委托代理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细节上还得看法院怎么操作。说到底,每个案子都有自己的脾气,套路归套路,真干起来还得随机应变。
留点念想
这事儿还没完。假设国内判了离婚,国外一方不认账怎么办?或者反过来,国外判了,国内不承认又咋整?这些问题,光靠一篇文章是说不清的。只能说,法律的路还长着呢,有些弯儿还得慢慢拐。公平正义得追求,但现实里,总有些疙瘩解不开,你说是不是?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