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权执行难题与解决方案:法律规定与实务指南
作为一名从事婚姻家事案件多年的律师,我经常遇到离婚后关于子女探视权的纠纷。许多当事人在拿到法院判决或调解书后,却发现探视权难以实现,这不仅伤害了未直接抚养方的合法权益,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今天,我想结合法律规定和实务经验,谈谈探视权执行中的难题与解决方案。
一、探视权的法律定位与意义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明确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保护原则,也是对父母子女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的确认。
探视权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未直接抚养方的情感需求,更重要的是保障孩子能够同时获得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我曾经代理过一位父亲的探视权案件,他在离婚后两年内几乎未能见到自己的孩子,当我们最终通过法律途径实现探视时,那个六岁的小男孩紧紧抱住父亲的场景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这让我更加确信,探视权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
二、探视权执行中的常见难题
1.执行依据不明确
很多离婚协议或法院判决中关于探视的约定过于笼统,如”定期探望”、”不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探望”等,缺乏具体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操作性规定,导致执行时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落实。
2.直接抚养方不配合
实践中,直接抚养方以各种理由阻挠探视的情况屡见不鲜,如谎称孩子生病、有重要活动、不愿见面等。我曾经处理过一个案例,孩子的母亲每次都在约定探视前一天告知父亲”孩子发烧了”,连续三个月如此,最终我们不得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探视权执行的特殊性
探视权执行区别于普通执行案件,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多变性。一次执行成功并不意味着后续探视会顺利进行,这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了挑战。
4.未成年人意愿的尊重与引导
对于年龄较大的未成年人,如果其明确表示不愿与未直接抚养方见面,执行时就面临两难:强制执行可能伤害孩子感情,不执行又损害探视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探视权执行的法律措施
1.间接强制措施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八条规定,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者组织,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这意味着法院可以对不配合的直接抚养方采取以下措施:
(1)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限制其购买机票、高铁票等;
(2)处以罚款;
(3)情节严重的,可以采取拘留措施;
(4)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2.变更抚养关系的可能
如果直接抚养方长期、恶意阻挠另一方行使探视权,情节严重的,未直接抚养方可以考虑提起变更抚养关系诉讼。法院会将阻挠探视的行为作为判断直接抚养方是否适合继续抚养子女的重要因素。
四、探视权执行的实务建议
1.对离婚当事人的建议
(1)明确约定探视细节
在离婚协议或诉讼中,应当尽可能详细约定探视的时间(具体到每月哪几天、几点到几点)、地点、接送方式、节假日安排等,增强可操作性。
我建议当事人在约定探视条款时考虑以下要素:
- 常规探视:如每月第一、三个周末的周六上午9点至周日下午5点
- 节假日探视:如春节、暑假等长假期间的具体安排
- 特殊情况处理:如孩子生病、有重要活动时的变通方案
- 沟通方式:如提前多久通知、通过什么渠道联系等
(2)保持理性沟通
无论是直接抚养方还是探视方,都应当以孩子利益为重,避免将个人恩怨带入探视过程。我经常告诉当事人:”你们的婚姻关系结束了,但父母子女关系永远不会结束。”
(3)收集证据
如遇对方阻挠探视,应及时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录音、证人证言等,为后续可能的执行申请或变更抚养关系诉讼做准备。
2.对法院执行的建议
(1)注重人文关怀
探视权执行不同于普通执行案件,执行法官应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
(2)多方联动
可以联合妇联、社区、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促成探视权的实现。在一个我参与的案件中,法院邀请了孩子所在学校的心理老师参与调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灵活执行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采取执行措施。如可以先安排在法院或其他中立场所进行探视,待关系缓和后再恢复正常探视。
五、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雷某某与王某某探视权纠纷
雷某某(男)与王某某(女)离婚后,女儿雷小某由雷某某抚养。法院调解确定王某某每月可探望女儿四次,但雷某某并不配合。王某某申请强制执行后,雷某某将女儿转学并隐瞒下落。执行法官通过走访调查,最终在县城一所小学找到了孩子,并在学校老师协助下实现了王某某的探视。
案例启示:
1.探视权执行需要执行法官的耐心与智慧,必要时需要进行实地调查;
2.社会力量(如学校)的协助对探视权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3.恶意规避探视义务的行为可能导致更严厉的法律后果。
六、探视权中止的情形与程序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探视权都应当得到执行。《民法典》规定,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主要包括:
1.探视权人患有严重传染病或其他可能危及子女健康的疾病;
2.探视权人有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3.探视权人在探视过程中对子女有侵权或犯罪行为;
4.探视权人与子女感情严重恶化,子女坚决拒绝探视;
5.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如果直接抚养方认为存在上述情形,应当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的请求,而不是自行阻止探视。法院会在征询双方意见后作出裁定。中止事由消失后,应当根据当事人请求恢复探望。
七、结语
探视权的实现不仅关乎父母双方的权益,更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在处理探视权纠纷时,各方都应当以子女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理性沟通、明确约定、必要时借助法律手段,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为法律从业者,我深知探视权执行的艰难,但也见证了许多家庭通过正确引导最终实现和谐探视的美好结局。希望本文能为正在经历探视权纠纷的当事人提供一些帮助,也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双方的爱中健康成长。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