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原告手持一纸借条信心满满,被告却矢口否认借条真实性。当被告脱口而出”这不是我写的”或”我根本没借过钱”时,案件往往陷入举证的泥潭。说起来,这类案件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一、借条被否认的常见情形
去年底,我代理了一起典型的民间借贷纠纷。我的当事人老张拿着一张五万元的借条找到我,说被告老李不认账了。本以为是常规案件,没成想第一次开庭,老李直接来了句”这借条上的签名不是我写的”。唉,这下麻烦了。
从我多年的执业经验看,被告否认借条真实性大致有这几种情况:
第一种,否认签名或者按手印的真实性。这是最为常见的抗辩方式,被告会辩称”签名是伪造的”或”指纹不是我的”。
第二种,承认签名真实但否认借款事实。被告往往会辩称”签名是我的,但我根本没拿到钱”或”这是个人情借条,没有实际借款”。
第三种,承认借条但主张有其他法律关系。比如辩称”这是购房预付款”或”这是工程款结算”。
这三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涉及到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
二、举证责任的法理分析
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是基本原则。但在借条被否认的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并非如此简单。
坦白讲,最高院在2020年修改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十五条对此有明确指引。但实务中,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间依然很大,法院判决也常常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举证责任分配:
1.对签名真实性的举证责任
当被告否认借条签名真实性时,这个问题就有点绕了。按理说,是原告在主张签名的真实性,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但我发现很多法院的做法是,要求被告提出鉴定申请。
忽然想起一个我去年代理的案件。当时被告否认借条上的签名,法官直接告知被告:”如果你怀疑签名真实性,可以在举证期限内申请鉴定,否则视为放弃质证权利。”结果被告没有申请鉴定,法院最终认定签名真实。
这种做法其实挺有争议的。在山东高院的一份裁判文书中,法官就持相反观点,认为原告应当就借条的真实性承担举证责任。
2.对借款事实的举证责任
按照《规定》第十五条,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这条规定看似明确,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因为”合理说明”的标准是什么?每个法官的理解都不一样。
3.对其他法律关系的举证责任
当被告辩称借条源于其他法律关系时,按照《规定》第十五条第一款,被告应当对此提供证据。如果被告能证明,则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反之,则按照民间借贷关系处理。
三、司法实践中的证据审查
理论讲完了,再来说说实践吧。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借条形式审查:包括借条的形成时间、签名方式、内容表述等。说实在的,很多自书借条存在日期模糊、文字含混等问题,给认定增加了难度。
款项交付证明:这是最关键的。老话说”有债必有因”,法院会重点审查出借人是否有支付能力、是否有交付款项的证据。
其实挺有意思,我经手过一个案子,原告只有一纸借条,没有任何转账记录,而被告辩称”我和原告都是农民,他哪来的十万元借我”。法院最终支持了被告的抗辩,认为原告没能证明其具备出借能力。
当事人关系考量:法院会考虑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等因素。亲友之间的借款与陌生人之间的借款,证明标准会有所不同。
行为逻辑分析:法院会分析借贷行为是否符合常理。比如,一个普通工人声称借出几百万却无任何担保措施,法院可能会对此持怀疑态度。
四、应对之策
作为执业20年的律师,我想提几点应对建议:
对于出借人:
第一,借款时最好采用”借条+转账”的方式,保留完整的资金流向证据。
第二,借条内容要具体明确,注明借款金额、用途、还款期限、利息及双方身份信息。
第三,可以考虑在签订借条时录像,或请第三方见证。
说实话,我见过太多只有借条没有其他补强证据的案例,即使最终胜诉也要经历漫长的诉讼过程。
对于借款人:
首先,切勿轻易否认自己的签名,如确有疑问,应及时申请笔迹鉴定。
其次,如确实没有收到款项,应尽力收集证明自己经济状况、与对方关系等间接证据。
最后,如借条确实基于其他法律关系,应当保存相关证据,如购房合同、工程结算单等。
五、几个典型案例分析
我手头有几个典型案例,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签名真实但否认借款
张先生向李先生出示一张5万元借条,李先生承认签名是自己的,但称从未收到过款项。经查,张先生无法提供转账证明或其他证据证明款项实际交付。法院最终判决驳回张先生的诉讼请求。
案例二:否认签名但未申请鉴定
赵女士向钱先生追讨10万元借款,钱先生否认借条上的签名是自己所写。法院告知钱先生可以申请笔迹鉴定,但钱先生因各种原因未提出申请。最终法院认定借条真实有效,支持了赵女士的诉讼请求。
案例三:借条源于其他法律关系
孙先生向周先生追讨20万元借款,周先生辩称该借条实际是双方合伙投资的资金确认书。周先生提供了双方的合作协议、利润分配记录等证据。法院审理后认定该借条确实源于合伙关系,驳回了孙先生按民间借贷的诉讼请求。
六、实务中的困境与突破
说实在的,处理”被告不承认借条”的案件,最大的困境在于证据的获取与认定。
笔迹鉴定费用高昂且耗时长,许多当事人望而却步。我在北京办理过一起案件,光是笔迹鉴定费就花了8000多元,比争议标的还高。
借款发生在私下场合,往往缺乏第三方见证。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劝当事人不要搞”口头借款”或”现金交易”。
法院对证据的认定标准不一,同样的证据组合,在不同法院可能得出不同结论。这种不确定性,是我们律师最头疼的事情。
不过近几年,随着电子证据的普及和法院审判观念的更新,这类案件的审理更加科学和统一了。比如,微信转账记录、通话录音等电子证据的采信力度越来越大。
结语
借条作为民间借贷的主要凭证,一旦被否认真实性,举证责任的分配和证据的认定就成为案件的关键。作为律师,我们既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又要熟悉司法实践中的操作细节。
每每看到以为手握借条就高枕无忧的当事人,我总忍不住提醒:民间借贷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风险。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都应当增强证据意识,规范借贷行为。
当然了,法律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和审判实践的丰富,这类案件的处理规则也在逐步完善。咱们律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