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的肖像权法律边界:从技术创新到权益保障

随着AI技术飞速发展,AI换脸应用层出不穷,但其法律边界几何?本文从肖像权保护角度深入分析AI换脸技术的法律问题。《民法典》明确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列为侵害肖像权的方式之一,且不再以”营利目的”作为必要条件。法院判断是否侵权主要看四点:可识别性、是否未经同意、使用目的与方式、侵权后果。同时,AI换脸还牵涉个人信息保护问题,面部特征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其处理需要单独同意。文章通过实际案例和司法实践,剖析AI换脸侵权的判断标准,并提供有效防范措施,为读者揭示技术创新与权益保障间的平衡之道。

作为执业二十年的律师,见证了技术革新给法律实务带来的诸多挑战。忽然想到,前几天一位当事人咨询了我一个有趣的问题:朋友圈看到她的照片被人用AI技术换到了某电影场景中,她很生气,问我这算不算侵权?这让我思考起AI换脸这个近年来日益普及的技术与肖像权保护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AI换脸技术的法律困境

AI换脸的肖像权法律边界:从技术创新到权益保障

说到AI换脸,现在真是人人都能轻松上手。只需下载个APP,上传一张照片,几分钟就能让你变身电影明星。表面看来是个有趣的功能,可从法律角度而言,这背后隐藏着相当复杂的法律问题。

我办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是位汉服爱好者,在短视频平台有几十万粉丝。某天,她发现一款美颜软件竟然把她的汉服视频做成了付费的”换脸模板”,任何人付费后都能将自己的脸替换上去。她当时气得不行,找到我要求维权。

其实,AI换脸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就像一把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运用这项技术,以及是否遵守了法律边界。

二、肖像权保护的法律框架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老实说,这条规定非常明确地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列为侵害肖像权的方式之一。AI换脸技术恰恰属于这种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实施前,司法实践中认定肖像权侵权通常需要满足”以营利为目的”的条件。但《民法典》实施后,这一条件已不再是必要要件。这意味着,即使是非营利性质的AI换脸行为,只要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原则上也构成侵权。

当然,理论和实践总有差距。在实际案例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是否构成侵权,包括但不限于: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侵权程度、被侵权人的知名度、是否造成实际损害等。

三、AI换脸侵权的典型判例分析

近几年,我国法院审理了一系列与AI换脸相关的案件,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判断标准。

上海金山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一位网红达人发现自己的古风视频被某公司制作成了”换脸模板”供用户使用。法院认定该公司的行为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害,判决被告在APP首页显著位置发布道歉声明并赔偿经济损失。

坦白来讲,我认为这一判决非常值得肯定。因为该公司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肖像进行商业运营,明显违反了《民法典》关于肖像权的规定。

但也有一些案例走向了不同方向。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院认为被告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将原告面部特征替换,去除了肖像具有识别性的核心部分,其行为不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害。但法院同时认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的深思。说实话,随着技术的发展,肖像权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法院在这类案件中,更加注重整体判断,而非仅仅关注是否使用了面部特征这一单一因素。

四、AI换脸与个人信息保护的交织

AI换脸技术的使用,不仅涉及肖像权问题,还与个人信息保护密切相关。我想起一个案例,某APP未经用户同意采集面部特征数据用于技术训练,最终被判侵犯用户个人信息权益。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面部特征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其处理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AI换脸应用在处理用户上传的照片时,往往会收集、分析面部特征数据,如果未经合法授权,就可能构成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这方面的问题很多APP都存在。有时候我们随意点击”同意”,实际上可能已经授权了过度的数据收集和使用。

五、司法实践中的判断标准

那么,法院在判断AI换脸是否侵犯肖像权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从我多年的执业经验和案例分析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可识别性判断:即公众是否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识别出特定自然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粉丝众多的公众人物而言,其除面部特征外的发型、服饰、肢体动作等同样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

2.未经同意使用:未经肖像权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的行为构成侵权的基础要件。

3.使用目的与方式:如果是以商业营销为目的,或对肖像进行丑化、污损的方式使用,更容易被认定为侵权。

4.侵权后果:包括对肖像权人造成的影响范围、程度等。

不过我必须强调一点,法律的适用不是机械的,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综合判断。每个案件都有其特殊性,法官会根据个案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

六、如何有效防范AI换脸侵权风险

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如何防范自己的肖像被AI技术滥用呢?从法律人角度,我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谨慎发布个人照片和视频,尤其是在公开社交平台上,可以适当设置权限。

2.一旦发现自己的肖像被盗用或”被换脸”,应当第一时间保留证据,通过截图、录屏等方式固定证据。

3.向网络平台投诉,要求下架侵权内容。多数平台都设有知识产权投诉通道。

4.情节严重的,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起诉侵权方要求赔偿。

记得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在网络平台看到自己的脸被换到了不雅视频中传播,造成了严重的名誉损害。通过取证固证后,我们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不仅获得了较高金额的赔偿,还要求对方公开道歉。

七、AI换脸技术规制的未来展望

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2023年1月10日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生成内容进行技术标识,建立辟谣机制和投诉渠道。

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提供AI换脸服务需进行真实身份认证,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

我认为,未来AI换脸技术的规制将朝着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技术手段将得到更多应用,如数字水印、区块链溯源等;另一方面,法律责任体系将更加完善,形成行政监管、司法保护、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格局。

从法律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保护公民人格权益的法律原则不会改变。AI换脸技术的使用应当始终遵循尊重人格尊严、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准则。

八、结语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AI换脸属不属于侵犯肖像权?答案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进行AI换脸,确实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但具体到每个案例,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法律实务的律师,我深知技术发展与法律保护之间始终存在张力。法律的滞后性决定了它总是在追赶技术的脚步。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保护公民的人格权益始终是法律不变的宗旨。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创新,又要守住权益保护的底线。希望每一位技术从业者和普通网民都能加强法律意识,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641.html

(0)
聚合律师的头像聚合律师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午8:53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午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