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遇到企业咨询商业秘密保护的问题。有些企业遭遇员工跳槽后泄露核心技术,有些企业则在合作中不慎泄露商业机密,损失惨重。那么,究竟如何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又该如何有效保护企业的生命线呢?今天,我就结合多年的办案经验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商业秘密?
在讨论侵犯商业秘密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商业秘密。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四款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 秘密性:即不为公众所知悉。这意味着信息不能从公开渠道轻易获得,比如行业内的普遍知识、公开出版物上的内容,或者通过简单观察就能得到的信息,都不属于商业秘密。
- 价值性:即具有商业价值。商业秘密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可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可能是带来更高的利润。
- 保密性:即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企业必须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信息,比如签订保密协议、设置访问权限、对文件进行加密等。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信息才能被认定为商业秘密。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二、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有哪些?
明确了商业秘密的定义,我们再来看看哪些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包括:
- 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 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 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我们可以看到,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既包括非法获取,也包括非法披露和使用。即使是通过合法途径知悉了商业秘密,但违反了保密义务或约定,同样构成侵权。
三、案例分析:从实质相同+接触可能到整体性认定
我曾办理过一起涉及技术秘密侵权的案件。原告是一家研发新型材料的企业,被告是原告的前员工,离职后成立了一家生产类似产品的公司。原告认为被告窃取了其核心技术,要求赔偿损失。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实质相同+接触可能-合法来源的推定方法。首先,我们对比了原告和被告的产品,发现两者在关键技术参数上高度相似,达到了实质相同的标准。其次,被告作为原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有充分的接触可能。
被告辩称其技术是自主研发,但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合法来源。最终,法院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判决其赔偿损失。
这个案例体现了认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双向评价方法。由于侵权行为的隐蔽性,直接证明往往很困难,因此采用事实推定的方式。只要原告能证明实质相同和接触可能,就可以推定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被告如果能证明其合法来源,则可以推翻推定。
此外,在涉及单位犯罪时,还要注意整体性认定原则。不能简单地将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割裂开来,而要从整体上判断是否体现了单位意志,是否以侵权为主要业务。我曾处理过一起案件,一家公司为了获取竞争对手的客户名单,指使员工通过贿赂方式获取信息。虽然直接实施贿赂的是员工个人,但这是在公司授意下进行的,体现了公司的意志,因此该公司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对企业而言,预防胜于治疗。与其在发生侵权后寻求救济,不如提前做好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我建议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明确商业秘密范围:对企业内的信息进行梳理,确定哪些属于商业秘密,并进行标识和分类管理。
- 建立保密制度:制定完善的保密规章制度,明确员工的保密义务,规范商业秘密的访问、使用和披露流程。
- 签订保密协议:与员工、合作伙伴等签订保密协议,明确约定保密内容、保密期限、违约责任等。
- 采取技术措施: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存储,设置访问权限,限制复制和传播。
- 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保密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
- 离职管理:对于离职员工,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要进行离职面谈,重申保密义务,并要求其返还或销毁涉密资料。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企业的未来。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