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个真实场景说起
前些天,一个朋友找到我,说他在一家小公司干了半年,活儿不少,可连个劳动合同都没签。最近老板突然把他辞了,他才想起问:能不能要双倍工资赔偿?我听完笑了笑,这事儿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只要没签合同,就能理直气壮地拿双倍钱。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说实话,未签劳动合同的赔偿问题,水比想象中深。
二、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跟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必须在一个月内签书面劳动合同。如果超出一个月不满一年没签,就得支付双倍工资。这听起来挺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麻烦事儿不少。比如,双倍工资到底从哪天开始算?是入职第一天,还是一个月后?还有,这钱是惩罚性的,还是补偿性的?老实说,我见过不少案子,双方为这个争得面红耳赤。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案例。一个小伙子在饭店打工,干了三个月没签合同,后来闹到劳动仲裁。结果呢,饭店老板硬说已经口头约定过工资,合同只是形式。这种说法能不能站得住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法律要的是书面证据,口头承诺再漂亮也没用。
三、哪些情况拿不到双倍钱
当然,也不是所有没签合同的都能拿双倍工资。比如说,劳动者自己不愿意签怎么办?我见过有的人嫌合同条款苛刻,拖着不签,结果反过来告老板,这时候法院可不一定支持。还有一种情况,企业提出签合同,劳动者却故意不配合,跑去仲裁喊冤,这种碰瓷行为,法律也不会惯着。
再比如,劳动关系刚建立不到一个月就被解除,这种情况双倍工资也无从谈起。毕竟,法律给了一个月的宽限期,这期间不签合同不算违规。你看,这规则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细想下来,程序正义和公平之间,总得有个平衡。
四、赔偿怎么算才不吃亏
双倍工资怎么算,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按规定,双倍工资是基于应得工资算的,但这应得工资到底包括啥?基本工资肯定算,可奖金、加班费这些算不算?我倾向于认为,日常加班费得算进去,毕竟那是劳动者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可有些老板偏偏爱钻空子,说这些是额外福利,不算基本工资。遇到这种扯皮的事儿,证据就成了关键。
忽然想到,有些地方的仲裁员判案时,会参考当地的习惯做法。比如南方某市,就明确把加班费算进了赔偿基数。可北方某地却完全相反。这么一对比,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有意思?
五、实务中的几个坑
干了二十年律师,我发现这双倍工资的纠纷,十有八九离不开几个坑。第一,证据不足。没合同是事实,可你得证明自己真在这儿干过活儿。工资条、打卡记录,甚至微信聊天截图,都可能救命。第二,时效问题。劳动仲裁有时效限制,过期不候,很多人稀里糊涂就错过了。
还有个坑,劳动者自己也得留个心眼。有的公司故意拖着不签合同,等你干满一年再开人,这时候双倍工资就拿不下了。怎么办?我常跟人说,入职一个月没动静,赶紧催着签,别嫌麻烦。
六、最后一点感慨
未签劳动合同要双倍工资,初衷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可现实中,这条路走得并不总那么顺畅。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双方博弈起来,谁占理谁吃亏,往往看谁更懂法、更有耐心。我认为,这事儿的关键不在于争出个输赢,而是怎么让劳动关系一开始就立得正、走得稳。你说呢?这个问题,恐怕还得接着琢磨下去。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