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接待了一位神情焦虑的当事人小王。他因为帮朋友注册了几个网络账号,后来发现这些账号被用于网络诈骗活动,结果被警方传唤调查。虽然证据显示他并不知情,但他担心自己会被以帮信罪定罪。这让我想到,很多人对于帮信罪尤其是不构成犯罪时的处理方式存在诸多疑惑。
帮信罪的法律界定
所谓”帮信罪”,全称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的罪名。该罪名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
在我多年的执业经验中,发现很多当事人往往对”情节严重”这一定罪标准存在误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下列情形属于”情节严重”:
1.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的;
2.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3.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的;
4.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5.二年内曾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过行政处罚,又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
6.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
不够刑事处罚的判断标准
帮信罪虽然看起来门槛较低,但实际上定罪还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记得去年我办理的一个案件,当事人小李因为帮朋友注册了几个支付账号被调查。经过仔细分析案情后,我发现小李的行为未达到上述”情节严重”的标准:仅为一人提供过帮助,且涉及金额不到五千元,更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最终,小李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如果帮信行为不够刑事处罚,会如何处理呢?这正是很多当事人最关心的问题。
不够刑事处罚的处理方式
一、治安管理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帮信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可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1.情节较轻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情节较重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去年我代理的张先生案例很有代表性。他因为帮朋友提供了几个银行卡用于收款,后来发现这些卡被用于电信诈骗。尽管他主观上并不知情,但客观上确实提供了帮助。考虑到涉案金额较小且是初犯,公安机关最终对他处以了三日拘留和三百元罚款的治安处罚。
二、涉案财物的处理
除了对人员的处罚外,公安机关还会对涉案的资金、设备等进行追缴和没收。这一点很多人容易忽视,但影响却不小。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当事人王某虽然因帮信行为情节轻微而免于刑事处罚,但他用于提供服务的几台服务器设备被依法没收,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三、民事赔偿责任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后果是民事赔偿责任。即使帮信行为不够刑事处罚,甚至未受到治安处罚,但如果该行为给他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受害人仍有权要求赔偿。
我曾代理过一起案件,当事人李某虽然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因为他提供的网络支付通道被用于诈骗,导致多名受害人损失了财产。最终,李某不得不承担部分民事赔偿责任,这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帮信罪的边界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帮信罪的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我曾参与讨论过这样一个案例:某网络技术人员受雇为一家公司提供网络维护服务,后来发现该公司利用其维护的网络系统从事赌博活动。这名技术人员是否构成帮信罪?
这类案件的关键在于”明知”二字。所谓”明知”,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正在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活动。如果无法证明行为人具有”明知”的主观状态,则不应认定构成帮信罪。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该技术人员在得知公司从事赌博活动后仍继续提供技术支持,则可能构成帮信罪;如果他在发现后立即停止服务并报警,则不应认定为犯罪。
实际案例分析
去年我办理过一个典型案例,值得与大家分享。当事人小陈在朋友的请求下,帮助注册了十几个网络支付账户并提供给对方使用。后来这些账户被用于电信诈骗活动,涉案金额近五万元。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小陈与主犯有多次资金往来,且在明确知道账户用途后仍继续提供帮助。考虑到小陈的行为已经符合”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且”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标准,本应追究其帮信罪的刑事责任。
但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小陈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迫继续提供帮助的,且主动配合警方破案,提供了重要线索。最终,检察院考虑到小陈的认罪态度及立功表现,作出了不起诉决定,改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行为本身符合刑事处罚标准,在特定情况下,司法机关也会综合考虑主观恶性、悔罪表现等因素,灵活适用法律。
预防与建议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法律工作者,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1.提高警惕,谨慎提供帮助。在为他人提供网络账号、银行卡、技术支持等帮助前,一定要了解其用途。特别是亲友突然要求提供多个账号或卡号时,更要保持警惕。
2.保留证据,证明自己的无辜。如果不得已提供了相关帮助,建议保留与对方的聊天记录、交易记录等,以证明自己不知情或被胁迫。
3.发现问题,及时止损并报警。一旦发现自己提供的帮助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应立即停止提供帮助,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4.遇到调查,积极配合但保护自己。如被公安机关调查,应如实陈述但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帮助。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帮信罪的风险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帮助,也可能让我们陷入法律风险。不仅是刑事责任,还有治安处罚、民事赔偿等多重法律后果。
作为法律人,我常常思考如何在保护社会安全与维护个人权益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我们需要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及其帮助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将无辜或被胁迫的人员一概而论。
最后,我想说的是,法律的目的不仅是惩罚,更是教育和预防。希望每一个公民都能增强法律意识,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守住法律底线,不要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更不要因一时疏忽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发布者:聚合律师,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360juhe.com/9114.html